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地方规划权的建构与评估——基于双重差分与动态QCA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地方规划权中规划自主性之于绩效改进的宏观因果效应。鉴于既有研究对规划有效性的认知缺乏理据实证,本研究以2006—2015年两期规划数据为基础,运用双重差分与引入时间因素的多时段QCA和TSQCA方法,系统检验了自主增设公共服务类规划指标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自主设定规划指标能够对中长期绩效改进产生积极作用,且越到规划后期,指标的约束力越强;虽然从短期看规划不必然带来绩效改进,但如果缺乏长期规划,绩效改进将“事倍功半”。本文对规划权进行了初步的建构与评估,对国家治理的规划逻辑进行了讨论。
  • 作者:

    王红帅

  • 全文[ PDF 11482432.0 KB ] 2023.38(6)  共有 1227 人次浏览
  • 宏观供给、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消费——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扩大消费、推进高质量消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消费者和消费侧因素,本文引入供给侧视角建构理论框架,从消费侧和供给侧全面系统考察消费行为的结构性约束。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和区县层面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个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宏观层面的物质供给均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处于较高职业阶层、生活在较高城市化率或者有高铁地区的居民消费支出较高;宏观层面物质供给的提升可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居民释放消费潜力。本研究为宏观供给如何影响消费提供了实证...
  • 作者:

    朱迪、龚顺

  • 全文[ PDF 10080580.0 KB ] 2023.38(6)  共有 1386 人次浏览
  • 打造“渴望”:经纪人的工作自主性与劳动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为例
  • [摘要]通过对上海JH家政公司的考察,本文提出“渴望的制度化改造”,分析家政公司如何通过提成制、体验制和表彰制将家政经纪人以赚钱养家、小富即安和小城镇女性身份为基础的“现实型渴望”改造成以年薪百万、大城市中产生活和家政白领身份认同为核心的“理想型渴望”,从而实现劳动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纪人忍受当下劳动的辛苦,积极工作,并形成一套文化解释来合理化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实现自我剥削。
  • 作者:苏熠慧、施瑶
  • 全文[ PDF 10703363.0 KB ] 2023.38(6)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地方性与县域现代化实践——基于对太仓与晋江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现代化虽然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跑作用,但总体存在滞后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百强县市前十的两个县级市——江苏省太仓市和福建省晋江市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地方性在四个维度上助推县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地方性的四个维度不但各自具有与县域现代化的适配性,而且相互适配、相互形塑,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性适配现代化的水平。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是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2241989.0 KB ] 2023.38(3)  共有 3204 人次浏览
  • 中国县域城镇化再抉择——社会性流动的重大转向与系统性构建
  • [摘要]我国城镇化从以追求收入增长的市场性流动开始转向家庭式就近迁移的社会性流动新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检视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与城镇化政策驱动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年龄效应呈现“倒U形”轨迹,时期效应体现为“V形”波动中总体向上的态势,世代效应则反映了新生代就近县域城镇化偏好。总体来看,县域流动人口的占比偏低,亟待通过结构性优化构建社会性流动重大转向的系统性方案,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消弭“拆分型生产体制”的形成机制及社会风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 作者:

    刘建娥、凌巍

  • 全文[ PDF 10954741.0 KB ] 2023.38(3)  共有 2127 人次浏览
  •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 [摘要]本文以规培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一内科病房的田野调查,讨论他们在成为合格医生之前这段过渡期的边缘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社会化过程。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生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底色,也是互动中冲突的源头;边缘只是意味着规培生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他们地位的固化,边缘具有生成的意义,预示着职业地位即将转变。每一位合格医生的锻造过程既是制度和结构的再生产,也意味着不断的磨砺和转变。
  • 作者:

    余成普、宗铮

  • 全文[ PDF 12540676.0 KB ] 2023.38(3)  共有 2740 人次浏览
  • 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 [摘要]本文从职业和工作组织两个层面讨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过程:编程工作中社会与技术面向的二元对立造成性别化的等级分工,削弱了女性程序员的身份合法性;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相结合,导致女性更容易面临工作与家庭冲突。本文进而以具身性概念分析女性被排斥的经历和女性重新协调性别认同与职业认同、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动性,由此揭示程序员工作中的性别规则如何运转,又如何得以改变。
  • 作者:

    李晓天

  • 全文[ PDF 12198360.0 KB ] 2023.38(3)  共有 2512 人次浏览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资本:网民与非网民比较
  • [摘要]个体化兴起与联系性重塑是互联网时代的双重特征,而比较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资本差异性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议题。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和2017两期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网民拥有社会资本优势,且这种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第二,网民的社会资本相对优势,是数字鸿沟和技术赋能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交往重塑了联系性,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可以进行虚实转换。
  • 作者:

    缪晓雷、杨珅、边燕杰

  • 全文[ PDF 10508816.0 KB ] 2023.38(3)  共有 2707 人次浏览
  • 潜在施助者的社会特征——基于CGS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及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于关系使用者,强调个体动员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功效,而忽视从施助者视角分析被请托现象及其影响。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8),文章考察了个体被请托帮忙办事的影响机制与变迁趋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网络多样性越强,则越可能被其他社会成员请托。其次,相比社会地位稳定者,有过流动经历的个体更可能被请托。最后,被请托利用职务便利帮忙的现象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减少。
  • 作者:

    程诚、袁野

  • 全文[ PDF 11795340.0 KB ] 2023.38(3)  共有 2578 人次浏览
  • “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 [摘要]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对夫妻在婚姻存续期和离异后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而法律制度与民间实践中的公平逻辑既相互依赖又有差异。本文从民间的观念认识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人们理想中的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以潜类别分析总结出四种公平逻辑: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平均原则、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和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文章也对比了民间的家庭正义观和法律的公平权利观,从而更为全面地呈现对这一问题的解读。
  • 作者:

    沈奕斐、商建刚

  • 全文[ PDF 11940875.0 KB ] 2023.38(3)  共有 2549 人次浏览
  • 资源优势抑或安全纽带——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以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住房状况对已婚群体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相对于租房群体,家庭如拥有房产即便房产证不署自己或配偶的名字,也会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夫妻共有产权是社会规范的体现,作为夫妻关系稳定纽带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对女性而言,自己单独拥有住房产权相对于夫妻共有住房产权的幸福感更低,而资源优势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本文为“房住不炒”提供了家庭稳定与社会规范层面的支持。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10408622.0 KB ] 2023.38(3)  共有 1812 人次浏览
  • 时代之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阶层认同偏差的趋势分析
  • [摘要]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政策目标下,探讨此群体阶层认同偏差(尤其是低位阶层认同偏差)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精准施策。本研究基于CSS2008—202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模型(APC-I)研究发现:在年龄、时期、世代三个时间变量中,中等收入群体低位阶层认同的时期效应最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随时期推移而风险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以后开始下降;各世代在不同时期的低位阶层认同有所不同,其中最特殊的是1992—1995年出生的群体,低位阶层认同风险有所减小;年龄效应影响较弱,低位阶层认同风险在低年龄段最低。以上发现对把握...
  • 作者:

    邹宇春

  • 全文[ PDF 11844615.0 KB ] 2023.38(3)  共有 2089 人次浏览
  • 重大疫情下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基于Twitter和GDELT等大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Twitter和GDELT等互联网大数据,结合风险沟通、风险应对等风险治理因素,分析重大疫情下社会恐慌、焦虑和抑郁等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重大疫情下主要负面情绪包括恐慌、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大规模爆发主要集中在第一波疫情初期,后期疫情反弹期间负面情绪波动幅度明显要小。本文分别从威胁感知与应对效能、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解释恐慌和抑郁情绪的演变。世界各地负面情绪的变动既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这与世界各地抗疫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应急管理和社会心态引导具有重要参...
  • 作者:

    龚为纲、朱萌、陈浩

  • 全文[ PDF 11670399.0 KB ] 2023.38(3)  共有 2750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愿景下的幸福感提升:双重公平论的视角
  • [摘要]共同富裕无悖于微观正义,才能激发效率,使个体获得符合微观正义原则的应得预期进而提升幸福感;共同富裕体现宏观正义,才能保障普惠福祉,在宏观层次上降低生活不确定性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分析CGSS2010资料发现,微观公平感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显著相关,但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显著相关,却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和微观公平感均与平均主义原则认知负相关,二者能独立提升幸福感且效应可加。
  • 作者:刘欣、胡安宁
  • 全文[ PDF 1527718.0 KB ] 2023.38(1)  共有 3788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的财政再分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动态效应与制度逻辑
  • [摘要]分税制以来,地区间财力差距经历了一个从扩大到收敛的动态过程。分税制改革初期,中央实质财政能力仍然不足,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力度很弱,地区间财力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实质财政能力明显强化,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后区域间财力差距开始逐步收敛。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蕴含着政治和治理的双重逻辑:中央更关注其政治逻辑,地方政府则面临一个复杂的治理逻辑,二者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张力,需要有效整合和平衡。
  • 作者:焦长权、王伟进
  • 全文[ PDF 1627016.0 KB ] 2023.38(1)  共有 2203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的社会治理之道——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 [摘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经济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创新蓬勃、产业升级和财税公正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石,社会保护、社会服务和社会流动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柱。这六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在于践行社会治理的理念,实现多方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多种治理机制互补、嵌合、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互动以完善行政机制、强化市场机制、激活社群机制,建立运作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各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 作者:顾昕
  • 全文[ PDF 1579363.0 KB ] 2023.38(1)  共有 2423 人次浏览
  • 教育扩张与分布型教育不平等——复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演化性质及其检验
  • [摘要]学校教育机会具有“得到即满足”的充要特性,教育机会供给扩大意味着机会分布不平等下降。受教育年限的复合基尼系数是各机会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本文以数学推导和数值模拟证明,复合教育基尼系数随教育扩张而下降是其内在的固有性质。利用Barro-Lee世界教育面板数据,本文以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基本性质,并建立了教育基尼系数演化形态的解释模型。结果显示,各级教育衔接时序、扩展速率是影响复合教育基尼函数演化的直接因素。
  • 作者:刘精明
  • 全文[ PDF 2258240.0 KB ] 2023.38(1)  共有 2687 人次浏览
  • “任人唯贤”的制度悖论——以明代科举为例
  • [摘要]本文总结了人才选拔的三个重要制度目标,即公平性、匿名性与有效性,并以这三者间的矛盾和取舍为框架梳理有关任人唯贤的文献与历史实践。基于我国科举制巅峰时期(明代中期)的制度细节和对中国传记数据库中12752名进士信息的量化分析,本文揭示了集中式人才选拔制度在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悖论,即难以同时协调上述三个目标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任人唯贤作为一种社会选拔制度,既受制于选拔者的能力与私利,又受制于区域或个体间的起点不公平。
  • 作者:柯荣住、洪伟、郑恩营
  • 全文[ PDF 1430167.0 KB ] 2023.38(1)  共有 3168 人次浏览
  • 口述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难解之题
  • [摘要]口述史内容涉及事件史和生命史。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事件史的口述研究较为充分,但事实上生命史才是口述史研究的底蕴,它也是口述史具备人文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人文性是指立足于个人并关注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知识。口述史人文性更聚焦于生命史,对由细节堆积起来的人生史报以极大耐心和敬意;人文口述史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甚至不会忽视口述者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而以社会建构视角来探查这一存在的社会成因。
  • 作者:刘亚秋
  • 全文[ PDF 1408817.0 KB ] 2023.38(1)  共有 2741 人次浏览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