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社会认可视角的解释
  • [摘要]在股票价值不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对它的评估是一个在证券分析师影响下的社会认可过程。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社会认可视角研究了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证券分析师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溢价存在三种作用机制:关注度机制、权威度机制和一致性机制,证券分析师预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来影响股票溢价。本文为认识股票价格对基本价值的偏离及证券分析师预测在其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作者:庄家炽、李国武、乔天宇
  • 全文[ PDF 1829110.0 KB ] 2022.37(6)  共有 1699 人次浏览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1723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090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2608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2903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1866 人次浏览
  •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效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住房福利制度形成住房商品化萌芽、住房全面商品化、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启动四个阶段的梳理,分析了促使中国住房体系从特殊的单位住房福利制度走向住房市场经济主线与住房社会保障主线整合发展的政策演变机制。本文指出,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社区类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政策,住房保障覆盖面已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新市民群体。研究表明,建立住房结构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影像关联,突破户籍壁垒,建立发展型住房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作者:李国庆、钟庭军
  • 全文[ PDF 2522229.0 KB ] 2022.37(4)  共有 3322 人次浏览
  • 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例
  • [摘要]本文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案例,将AI时代影响信息视觉呈现结果的算法看作一种实践逻辑,尝试结合组织的制度属性与行动者主观能动性,剖析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核心社会行动者在权力—利益的影响机制下具有差异化的博弈地位,围绕内容(不)可见性展开复杂的策略互动与博弈。本文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控制权强度与利益相关性两个关键影响维度,为AI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算法治理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 作者:赵璐
  • 全文[ PDF 2614696.0 KB ] 2022.37(4)  共有 2533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与犯罪治理转型
  • [摘要]面对新型网络犯罪的组织化调控危机,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数字社会延续发展成为犯罪治理转型的目标。在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下,本文认为“基于平台的治理”从技术、组织、制度上为犯罪治理提供转型路径,包括基于超大平台的治理和基于综治平台的治理。两类治理蕴涵着以数据控制为手段的技术安排、以社会整合为目标的组织安排和以预防型法为依托的制度安排,其兴起源于“技术→组织→制度”三元逻辑传导的建构路径,形塑出“数字科层”体系。平台治理转型的意义不仅限于以“通过平台的治理”回应治理能力危机,更在于以“针对平台的治...
  • 作者:单勇
  • 全文[ PDF 3256867.0 KB ] 2022.37(4)  共有 2360 人次浏览
  • 去家庭化和儿童非正规照顾:欧洲跨国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以父母劳动力“去商品化”程度、儿童照顾“去家庭化”程度构建分析框架,使用EU-SILC数据分析欧洲31国儿童照顾现状。本文发现,北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高,非正规照顾处于边缘;东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低,以非正规照顾为主。父母劳动力性质、各国福利体制、性别平等指数等对非正规照顾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在国家和市场尚不能提供充足正规照顾资源的中国,儿童非正规照顾应受到重视和支持,使其与儿童正规照顾、父母照顾相互支撑,共同成为支持生育的重要工具。
  • 作者:马春华
  • 全文[ PDF 2467849.0 KB ] 2022.37(4)  共有 1876 人次浏览
  • 养老还是养小:中国家庭照顾赤字下的代际分配
  • [摘要]在老龄少子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面临一老一小照顾需求叠加的新图景。本文从三代框架视角出发,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城镇家庭照顾资源的代际分配与后果。本文发现,家庭照顾资源存在代际竞争;家庭普遍采取儿童优先原则,对老人仅作危机响应,老人端出现照顾赤字;社会照顾资源无法有效填补家庭老人照顾赤字,家庭存在难以兼顾老与小的焦虑。本文认为,照顾政策的支持不足加剧了儿童端对老人端家庭照顾的资源挤占,应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帮助家庭实现养老、养小和工作三者平衡。
  • 作者:钟晓慧、彭铭刚
  • 全文[ PDF 2654087.0 KB ] 2022.37(4)  共有 3893 人次浏览
  • 观念的“割席”——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群内区隔
  • [摘要]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出现了一系列不断强化的观念之争。本文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快速崛起,吉登斯所未能预见的“时空折叠”悄然形成,为与文化主体性相关的公众观念形成“群内区隔”提供了宏观情境;嵌入在关系中、具有“信息茧房”特征的网络社交媒体形成了基于戈夫曼经典概念的“关系剧场”,为区隔的产生和强化提供了微观条件。本文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中国互联网社会心态的理解,提升治理应对的能力。
  • 作者:陈云松
  • 全文[ PDF 2172826.0 KB ] 2022.37(4)  共有 3747 人次浏览
  •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基于对工业污染问题的长期观察及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案例分析,探索污染企业的迁移是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的。研究发现,基于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发展急迫感差异、环境规制强度差异以及基于污染风险认知形成的社会容忍度差异成为形构企业迁移的外部机会集合的三重结构条件。从较长时段看,机会结构本身也处在演变中。在行动主体受制于外围社会结构的同时,企业、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也在不断地重塑其外围结构。在地方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可健全环境规制、创新生态理念,致力于实现地区间共同富裕,促进生态增益。
  • 作者:陈阿江、罗亚娟
  • 全文[ PDF 2622547.0 KB ] 2022.37(4)  共有 1837 人次浏览
  • “距离”: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社会理论之眼
  • [摘要]“距离”议题在齐美尔社会理论研究中具有枢纽般的作用。本文把距离问题置于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方法论的脉络里加以审视,距离是齐美尔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总体性问题。从分析与价值有别的立场上看,不应当从世界观的相对主义立场来理解齐美尔,需要重新澄清齐美尔作为一个辩证分析综合论者的形象。对于齐美尔而言,距离既是世界图景形成的视点,又是其社会学方法论的内在维度。齐美尔社会理论内隐的距离视角是理解、认知和建构历史事件的条件,距离化方法论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仍具有极强的行动意义。
  • 作者:何健、张凤翥
  • 全文[ PDF 2444074.0 KB ] 2022.37(4)  共有 2497 人次浏览
  • 层级文化互动:一个志愿组织的生命史
  • [摘要]通过对一种“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源有限但高度自主的志愿组织的生命史研究,本文检视了社会力量是如何被激活、运转、凝聚和延续的。基于志愿组织内部的日常生活情境,本文提出了“层级文化互动”分析框架,用以解析通过人际互动所实现的个体所嵌入的不同层级文化的互动,探讨这类自治组织长期存续的动力和机制。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但又出现功利化等负面现象的当下,组织化过程本身可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解析社会力量如何自治,为现有的组织研究提供新的经验和方法维度。
  • 作者:富晓星、刘上
  • 全文[ PDF 2339035.0 KB ] 2022.37(4)  共有 2700 人次浏览
  • 打开民营企业创业“黑箱”: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以“违反比较优势”和“超越制度/政策条件限制”的形式,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成功创业。基于制度激励、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比较优势的传统观点无法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基于“能力—机会联结”框架和中国工业/企业史证据,本文提出,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的互动关系及过程塑造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创业内容和路径。民营企业通过多样关系途径和组织方式嵌入工业体系中发现机会、利用资源和构建能力,从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完成创业。本文为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崛起和经济奇迹提供了新视角...
  • 作者:郭年顺
  • 全文[ PDF 2773595.0 KB ] 2022.37(4)  共有 1816 人次浏览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衰落成为全球的普遍性现象,尽管不同国家乡村衰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人口加速外流和乡村社会生活的解体则是共同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并规定了中国乡村的路径。中国较高的城市化率与大量农村居民并存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农户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乡土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主导和政府的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中国乡村振兴要弱化城乡过度分...
  • 作者:王晓毅、阿妮尔
  • 全文[ PDF 2077580.0 KB ] 2022.37(5)  共有 3938 人次浏览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