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失范:晚外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陷阱”
  • [摘要]发展经济学揭示,不发达国家在追求经济“起飞”时,要面临“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有关落后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考察,使人们感到晚外发类型的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还会遇到“社会失范”的陷阱。许多发展中国家即属于现代化“晚外发国家”,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中不断遭受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的威胁,社会发展在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只有缓慢地进展;中国在现代化的尝试中,
  • 作者:

    陈涛

  • 全文[ PDF 1221.0 KB ] 1990.5(5)  共有 1687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在京召开
  • [摘要]1990年8月6日至8日,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家机关的46名理事参加了大会。费孝通教授、雷洁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必坚同志、秘书长刘启林同志参加了大会开幕式。费孝通、雷洁琼和郑必坚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林耀华副会长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
  • 作者:

    沈源

  • 全文[ PDF 72.0 KB ] 1990.5(6)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社会舞蹈与社会舞蹈学的兴起
  • [摘要]一、中国社会舞蹈的发展轨迹 原始社会产生舞蹈,奴隶社会分化为专业舞蹈与业余舞蹈。此后,业余舞蹈在历史上自流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保护管理。 最初,人们称之为“业余舞蹈”,属政府设立的人民文化馆业余艺术综合管理之列。自1955年至1956年,文化部为加强对业余艺术的业务指导,学习匈牙利等国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设置专门事业机构——群众艺术馆,并形成中央、省、地市三级垂直管理体制。
  • 作者:

    冯碧华

  • 全文[ PDF 141.0 KB ] 1990.5(1)  共有 1347 人次浏览
  • 我国74城镇迁移人口的婚姻特征和婚迁原因分析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协同16个省市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在1986年对74个不同人口规模的城镇共10万余人进行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移民迁入的婚姻特征、移民中婚迁的影响因素作一初步分析。 
  • 作者:

    熊郁,刘爱民

  • 全文[ PDF 342.0 KB ] 1990.5(5)  共有 1139 人次浏览
  • 被动性、抉择权和低满意度——妇女的性角色特征初探
  • [摘要]男女的性角色受各自的生理机制的影响和传统规范的熏染而具有不同的特征。随着两性家庭角色地位的变迁以及性在婚姻中价值的提高,妇女的性角色也在衍变之中。我们在上海市城乡调查队的协助下,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区500对夫妇即1000名已婚男女进行了性关系的调查研究,期望通过上海这个社区窗口来审视两性的性角色差异,探讨调适夫妇性关系的新途径。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542.0 KB ] 1990.5(3)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论社会舞蹈的本质及其特征
  • [摘要]以往谈到社会舞蹈与专业舞蹈这两者创作的差异性时,更多的是从“艺理相通而条件不一”这点上来区分与认识,即所谓在舞蹈艺术规律共同性的前提下的“扬长避短说”,于是则决定了社会舞蹈应该如此或不应该如此。无疑,“扬长避短”在创作中是必须注意的。但是,若进一步思考,这又并非是确立社会舞蹈自身本质的决定因素。
  • 作者:

    李炽强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0.5(1)  共有 1285 人次浏览
  • 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将它自己的哲学——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理论”。这一名称是霍克海默(M.Horkheimer)在1937年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一文中确立的,它较好地概括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尤其是30年代《社会研究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的特点。马尔库塞(H.Marcuse)曾对社会批判理论作出这样的说明:“批判理论是《社会研究杂志》的阐述性论文中以辩证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 
  • 作者:

    陈振明

  • 全文[ PDF 652.0 KB ] 1990.5(6)  共有 2891 人次浏览
  • 悼念福武直教授
  • [摘要]福武直教授对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学界有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爱。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学界对福武直教授也怀有特殊尊敬的感情和特殊的爱。 早在福武直教授青年时代,他就深入到中国苏南农村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写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这样一本至今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0.5(4)  共有 1535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学概论”教材的章节体系
  • [摘要]社会学自1979年3月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已经10年多了。国内公开出版的“社会学概论”教材已有十余种。在此基础上,全国统编“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正在酝酿。全国统编大纲一经颁行,必将对刚刚走出初创阶段的我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为使决策科学化,社会学界理应对这本入门教材的章节体系做些探讨。
  • 作者:

    李毅

  • 全文[ PDF 416.0 KB ] 1990.5(5)  共有 1657 人次浏览
  • 沙市人的心理调查及分析
  • [摘要]沙市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为了解沙市人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经济变革中所发生的变化和现状,1989年4月我们进行了一次千人问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按职业人数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全市居民平均每300人中抽取一个样本。共发放问卷1160份,回收率达到94.83%,上机处理的问卷有1000份。可以说,这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沙市各个阶层与群体的现实心态的一般状况。
  • 作者:

    刘世奎

  • 全文[ PDF 516.0 KB ] 1990.5(2)  共有 1303 人次浏览
  • 论舞蹈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既然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那么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深入生活,直接参加到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劳动。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 作者:

    邬燕萍

  • 全文[ PDF 249.0 KB ] 1990.5(1)  共有 1349 人次浏览
  • 袁方会长的闭幕词
  • [摘要]同志们: 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经过三天认真、热烈的讨论,现在就要闭幕了。 几天来,我们听取了费老、雷老语重心长的讲话,听取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必坚同志的重要讲话。同志们结合讨论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回顾了中国社会学重建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再次肯定了我们学会所遵循的方针是正确的。
  • 作者:
  • 全文[ PDF 73.0 KB ] 1990.5(6)  共有 1469 人次浏览
  • “城镇社会保障的实践和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 [摘要]为了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10年来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挥社会保障工作在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稳定作用,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和北京市社会学会于1990年6月20日在京联合召开了“城镇社会保障的实践和理论”研讨会。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实际工作部门的40多人参加了会议,讨论的中心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一、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问题。代表们认为:公费医疗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保证干部、职工得到其本医疗保健,又要克服浪费,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 作者:

    张志敏

  • 全文[ PDF 85.0 KB ] 1990.5(4)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实证主义——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范式
  • [摘要]西方社会学自产生以来便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实证主义的和现象学的。它们相互否证,均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不是说其贡献可以等量齐观。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取实证主义倾向的或者说相比起来更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科学性上都占了优势。 本文将要探讨这一历史事实并试图弄清实证主义的这种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 作者:

    张网成

  • 全文[ PDF 488.0 KB ] 1990.5(4)  共有 2200 人次浏览
  •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与婚姻家庭发展趋势
  • [摘要]在美国社会中,关于家庭解体的悲观论调和关于家庭复兴的乐观预言不绝于耳,两派相持不下,迄今仍然经纬分明。在美国人的行为实践中,两派均可为其论点找到依据。60年代后期,在一股“反主流”文化浪潮的影响下,悲观派的思想观点曾经占居优势,这又进一步助长了一部分青年人在婚姻家庭抉择上的“反叛”心理和行为。反映这类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的著作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大量涌现,其中不乏耸人听闻之作。
  • 作者:

    陈一筠

  • 全文[ PDF 932.0 KB ] 1990.5(3)  共有 1516 人次浏览
  • 试论长鼓舞蹈文化在瑶族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
  • [摘要]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历史的兼容量,可以称为人类文化之母。它是文化复合体中最为基础、最恒定、最有传承性的精神物化形态,它最能如实地记载反复、互动的社会结构与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 作者:

    刘小春

  • 全文[ PDF 494.0 KB ] 1990.5(1)  共有 1139 人次浏览
  • 中国封建社会运行的特点及成因
  • [摘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命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它的难点和特色,就内在基础而言,直接取决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农业自然经济为主要基础的封建社会)演进的特点。而且,其中某些规律性特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在现代化过程中,还一再以或多或少变化了的形式重新显现出来。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1019.0 KB ] 1990.5(5)  共有 1897 人次浏览
  • 试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现代化模式
  • [摘要]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 作者:

    葛道顺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0.5(2)  共有 154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