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令人吃惊的高投资低效益——山西省雁北地区8个建设项目的调查
  • [摘要]前不久,雁北建设银行对1985年竣工投产的8个基建、技术改造项目做了一次经济效益追踪调查,发现能够达到预期效益的项目连一个也没有,有的甚至根本不能发挥任何效益。这些项目一年来所实现的利税,仅为预期利税的34.5%。投资效益如此之低实在令人吃惊。效益不佳其实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了。据统计,“六·五”期间,雁北全民所有制单位共新增固定资产7亿多元,年递增率36.6%,而同期产值、利税递增只有18.7%、14.3%。
  • 作者:

    王化文,张正奎,韩志国

  • 全文[ PDF 399.0 KB ] 1987.2(6)  共有 1857 人次浏览
  • 小城镇的功能和农业现代化
  • [摘要]我国先进地区通过发展乡镇工业促进小城镇的繁荣,进而带动周围农村走向富裕的现实,已经显示出小城镇在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论工作者来说,更有意义的不在于对已发生的变化进行描绘和评价,而在于科学地分析小城镇兴起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正确地揭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并依据对规律的认识,探讨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预见未来,指导未来。
  • 作者:

    陈颐,印证

  • 全文[ PDF 844.0 KB ] 1987.2(2)  共有 1482 人次浏览
  • 关于我国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研究
  • [摘要]关于我国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几年来社会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和讨论的背景、原因、意义、目前研究和讨论的状况、及历史的经验教训等作些分析,并论及一点不太成熟的意见。
  • 作者:

    ?雷洪

  • 全文[ PDF 685.0 KB ] 1987.2(4)  共有 1724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现代家庭模式
  • [摘要]所谓家庭模式,也可以说是家庭类型,它是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总合或总称。不同的家庭模式决定于不同的社会,是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 作者:

    潘允康,林南

  • 全文[ PDF 1081.0 KB ] 1987.2(3)  共有 1833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宗教心理学
  • [摘要]随着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心理学界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作为它的一个分支学科,鲜为人知的宗教心理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宗教现象进行深入的和比较的研究后发现,宗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长期性的社会历史现象。把宗教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人们既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探讨。
  • 作者:

    世墐

  • 全文[ PDF 493.0 KB ] 1987.2(5)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 [摘要]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超常增长,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奇迹”。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启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
  • 作者:

    高振荣

  • 全文[ PDF 626.0 KB ] 1987.2(6)  共有 1430 人次浏览
  • 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 [摘要]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几乎同时出版了各自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本,并因此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929年,加德纳·墨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由此回溯,找出了形成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的理论渊源,并进而划定了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墨菲写道:“当社会心理学形成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978.0 KB ] 1987.2(5)  共有 1849 人次浏览
  • 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 [摘要]实现并保证充分的与合理的社会流动也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允许和给予人们一定的流动权力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劳动力的技术、年龄和心理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人的特长和积极性的途径。 
  • 作者:

    孙自俊

  • 全文[ PDF 213.0 KB ] 1987.2(2)  共有 1553 人次浏览
  • 试谈大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指出,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工具和研究内容,渊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作者以自己二十年来的体验和台湾近三十年向西方学习所叠积的经验得失,证明如果将西方社会心理学直接照搬或移植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只能导致重复、肤浅并与中国脱节。因此,作者恳切希望我们注意,欲要避免重走这样的冤枉路,就应抛弃懒惰和传统的“从师习性”,从头开始,脚踏实地地对中国人自己的社会行为作本土的考察和描述,并进一步创造出可以涵盖中国人行为的理论架构,设计出真正适合于中国人的研究工具,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和...
  • 作者:

    杨中芳

  • 全文[ PDF 2212.0 KB ] 1987.2(4)  共有 1832 人次浏览
  • 编者前言
  • [摘要]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发展与现代化是世界普遍的必然的社会进程。我国已在进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正是为了加速中国的发展,为了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
  • 作者:
  • 全文[ PDF 140.0 KB ] 1987.2(1)  共有 1601 人次浏览
  • 中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一
  • [摘要]在都市的基层社会生活中建立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这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但是,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并介于基层政权组织与家庭组织之间的居民委员会则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所特有。那么,这种组织是怎样建立和如何发展的呢?根据笔者于1986年9月至1987年3月对武汉、天津等中国都市的基层居民组织的考察,并参照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中国都市的基层居民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 作者:

    刘祖云

  • 全文[ PDF 759.0 KB ] 1987.2(6)  共有 1425 人次浏览
  • 关于功能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及社会变动问题的再思考
  • [摘要]一、社会学是否存在“理论危机”? 社会学在其短短不足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至少已经过了三次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十九世纪,即社会学的草创时期,掀起这个高峰的一方是圣西门、孔德、穆勒、斯宾塞等英国和法国社会学的创始者,另一方是斯坦因、马克思等德国社会学的创始者。
  • 作者:

    富永健一

  • 全文[ PDF 974.0 KB ] 1987.2(1)  共有 1971 人次浏览
  • 文化变迁的发生与社区间的人口流动
  • [摘要]和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一样,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变迁。就内容而言,它主要包括文化在构成、结构、功能、地位、水平和区态这六个方面所发生的改变。而社区间的人口流动,则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之一。 所谓社区间的人口流动,系指人口由一个社区移入另一个社区的现象,其中前一个社区叫做人口流动的移出社区,后一个社区叫作移入社区。除此之外,不同的社区之间还存在着文化流动,即一个社区的文化传入另一个社区的现象。当人口由一个社区流入另一个社区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就把自身所携带的文化由一个社区...
  • 作者:

    陆小伟

  • 全文[ PDF 295.0 KB ] 1987.2(2)  共有 1688 人次浏览
  • 父母离异的学龄少儿的调查
  • [摘要]人们常以少年犯的父母离婚比例较高等社会现象来推断离婚给子女留下创伤的必然性,或者从个别离婚父母不尽责任的典型事例演绎出离婚给子女带来痛苦的结论。
  • 作者:

    徐安琪,王友竹,周开雾,夏国美

  • 全文[ PDF 578.0 KB ] 1987.2(3)  共有 1638 人次浏览
  • 青年与社会传递
  • [摘要]社会传递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人类文化、经验得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青年,是现代社会传递中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传递中,出现的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两代人的有效传递,传统的经验、文化、价值、技能和科学得以承继下来,使整个社会能够继续生产、生活和发展。
  • 作者:

    吴端

  • 全文[ PDF 418.0 KB ] 1987.2(2)  共有 1562 人次浏览
  • “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学术讨论会纪要
  • [摘要]《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发表王颉同志“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一文后引起学术界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该文的观点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一致的看法是这篇文章涉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开展深入讨论。王小迅同志还写了一篇文章与王颉同志商榷。
  • 作者:
  • 全文[ PDF 502.0 KB ] 1987.2(4)  共有 1454 人次浏览
  • 对社会心理学的“盛世”和“空白”的不同看法——与沙莲香同志商榷
  • [摘要]沙莲香同志的文章:《二次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心理学建设》(载《社会学研究》1986年6期)阅后,感到文中有关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美国社会的关系,及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的过去问题上,有些不同看法。在此提出来讨论。 (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峰年代:30年代和60年代,而这两个年代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盛季。
  • 作者:

    陈为

  • 全文[ PDF 236.0 KB ] 1987.2(5)  共有 1215 人次浏览
  • 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
  • [摘要]生活质量的定义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为许多社会科学家所重视。生活质量不但能表达个人对生活总体的满意程度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且为研究个人生活各个方面(如:婚姻、家庭、工作等)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和评价的依据。
  • 作者:

    林南,王玲,潘允康,袁国华

  • 全文[ PDF 1170.0 KB ] 1987.2(6)  共有 1224 人次浏览
  • 改革中几种社会心理倾向的初步分析
  • [摘要]从传统封闭稳定型的社会心理向开放变动型的社会心理的转变,是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的主要特征。改革的现实刺激人们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响。“议论纷纷”就是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的写照。当前人们在社会心理方面主要是渴望和关注改革,认为改革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 作者:

    管益忻,陈显容

  • 全文[ PDF 437.0 KB ] 1987.2(2)  共有 1127 人次浏览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