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纪要
  • [摘要]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1995年11月2—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来自亚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社会学家以“21世纪的亚洲社会与社会学”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考虑到本次大会所达成的共识将对21世纪的亚洲社会学发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社会学事业的发展,激励亚洲社会学家为开创亚洲社会学的新纪元而努力奋斗,兹作如下纪要。
  • 作者:
  • 全文[ PDF 67.0 KB ] 1996.11(1)  共有 1587 人次浏览
  • 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探索
  • [摘要]建立健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既是全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三年来一些地区试点推广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大量经验,其深入发展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本文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探索性意见与建议。
  • 作者:

    奚从清,鲁志根,胡振产

  • 全文[ PDF 527.0 KB ] 1996.11(1)  共有 1538 人次浏览
  •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闭幕词
  • [摘要]女士们,先生们: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预定的全部议程,到今天就要顺利完成了。4天来,与会的200多位社会学家满怀热情,围绕“21世纪的亚洲社会与社会学”这个主题,分6个专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此间,许多代表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大会就要胜利结束了。此时此刻,我以激动的心情,郑重宣告: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正如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236.0 KB ] 1996.11(1)  共有 1405 人次浏览
  •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针对近年来一些省市陆续推出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或予以重视的实际问题,诸如:企业和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低、职工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作者: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513.0 KB ] 1996.11(1)  共有 1244 人次浏览
  • 城市地方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广东省佛山市个案研究
  • [摘要]1983年10月,国家劳动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保险福利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开展全民所有制单位退休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的工作,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单位劳动保险向社会保险改革的开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促动下,城镇社会保险改革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到1993年底,全国各市、县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女工生育保险的社会统筹,其中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覆盖面,国有企业已达95.2%,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分别达76.2%和64.3%。地方社会保险体系开始形成。地方社会保险体系的形成过程,一般是从单项的各个部门的改革...
  • 作者:

    孙炳耀,赵克斌

  • 全文[ PDF 236.0 KB ] 1996.11(1)  共有 1229 人次浏览
  • 中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虽然各国现代化起步的时代背景不同、自然条件不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和步骤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是相同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达,以及以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根据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提出了各种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量化。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埃斯蒂思用36个社会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对...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0.0 KB ] 1996.11(1)  共有 1752 人次浏览
  • 人口问题归根结蒂是发展问题——访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地域构造研究室室长若林敬子
  • [摘要]记者: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际上引起的争议最大,而且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列为中国人权状况不佳的典型事例,您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若林:中国是世界上头号人口超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世界人口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国能有效地抑制人口增长,是对世界的贡献,是理应给予肯定的。
  • 作者:

    夏冰

  • 全文[ PDF 77.0 KB ] 1996.11(1)  共有 1186 人次浏览
  •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综述
  • [摘要]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于1995年11月2日至11月5日在北京举行。 亚洲社会学大会是全亚洲地区社会学家不定期举行的学术会议,此前已举办过五届。第一届会议于1973年由日本社会学家发起,在日本举行;第二届会议与世界社会学大会同时在瑞典举行;第三、四届会议在日本举行;第五届会议于1987年在韩国举行。本届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学家作为东道主,邀请亚洲各国的社会学家前来共同讨论亚洲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未来前景,以及亚洲社会学的使命。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1259.0 KB ] 1996.11(1)  共有 1406 人次浏览
  •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开幕辞
  • [摘要]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本届大会组织委员会,宣布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开幕! 亚洲社会学大会是全亚洲地区社会学家不定期举行的学术会议,此前已举办过五届,第一届于1973年由日本社会学家发起,在日本举行;第二届与世界社会学大会同时在瑞典举行;第三、四届在日本举行;第五届1987年在韩国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学家作东道主,邀请亚洲各国的社会学家到北京来,共同讨论亚洲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未来前景,以及亚洲社会学家的使命。今天,有200多位亚洲社会学家欢聚一堂,这次会议在亚洲社会学史上是盛况空前...
  • 作者:

    汝信

  • 全文[ PDF 153.0 KB ] 1996.11(1)  共有 1341 人次浏览
  • 21世纪的亚洲社会与社会学
  • [摘要]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的召开正值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亚洲社会的变迁,展望21世纪亚洲社会和社会学的前景,进行历史的比较和反思,自然成为这次大会各个专题讨论的总体思想背景。但是,新旧世纪的交替,本来是反复出现的寻常之事,所谓“跨世纪的思考”并非每一次都具有值得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主题。那么,当前亚洲社会是否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化,足以引起世人瞩目,从而成为亚洲社会学家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呢? 众所周知,自1500年以来,全球意义上的“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西欧和北美相继成为这个体系的中心。到20世纪前期,其间400多年,对世界...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332.0 KB ] 1996.11(1)  共有 1519 人次浏览
  • 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游戏
  • [摘要]由启蒙理性所衍生之“现代化”,自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之军事与经济势力东渐以后,扩展至亚非社会,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对亚洲社会而言,大体上,“现代化”乃经由社会精英(尤其知识分子)的诠释和推展而呈现。这样透过具社会正当性之象征权力持自发推动的社会革命,其特色在于制度机制的构筑,是一种由上而下的重构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推进乃是一种强调战略之总体阵地战,它的特质是攻击的,以极具体系性的理路为后盾。
  • 作者:

    叶启政

  • 全文[ PDF 674.0 KB ] 1996.11(1)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欢迎辞
  • [摘要]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来自亚洲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学家聚集在这里,出席亚洲社会学界的盛会,准备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代表中国社会学会,向参加大会的亚洲各国及港、澳、台代表,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亚洲社会学大会自1973年以来已举行过五届,这次是第六届。在历届会议上,亚洲各国的社会学家和学者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和讨论,推动了亚洲地区社会学的繁荣和发展。本届大会是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近年来亚洲地区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使它成为世所注目的焦点,由此可以推想,在即将到来...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140.0 KB ] 1996.11(1)  共有 1581 人次浏览
  • 走向21世纪的菲律宾社会科学
  • [摘要]本文通过对菲律宾社会科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全面地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既要彻底摆脱具有殖民、军事征服与传教者的思想方法特征的西方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对菲律宾社会科学的影响,又要对当代流行于世界的以“美国化”“西方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理论进行必要的扬弃。亚洲国家或其他被称为“低发展”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亦应适应于服务于各自的现代化事业。中国文明及华夏世界是亚洲文明的重要方面之一,应该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 作者:

    林晓彤

  • 全文[ PDF 547.0 KB ] 1996.11(1)  共有 1284 人次浏览
  • 致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的祝辞
  • [摘要]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开幕之际,我谨向与会的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学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召开这样一次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在中国社会学史上是第一次,在亚洲社会学史上也是规模空前的。作为一名老社会学家,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我回想起20世纪中国和亚洲社会学的历程,高兴之余,确实感慨有加。 本世纪前期,在我刚投身于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时候,亚洲的大多数国家还处在贫困和被欺压的状况。那个时代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各界志士仁人一道,争独立、争生存、争自由。...
  • 作者:

    费孝通,雷洁琼

  • 全文[ PDF 134.0 KB ] 1996.11(1)  共有 1443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
  • [摘要]本文将中国的现代化具体概括为“双重超越”,即从现代化发展的纵轴线上看,要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超越;从现代化发展的横轴线上看,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要实现两个“双重超越”,就要坚持“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482.0 KB ] 1996.11(1)  共有 1109 人次浏览
  • 从政治学角度看中国社会的转型
  • [摘要]本文主要从政治学角度探讨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体系中所发生的诸问题,从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的诸环节、政治生活、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体系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应当采取的对策。本文认为,整个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受到冲击的社会各个体系主要应由国家为主导来计划和安排。
  • 作者:

    李相沃

  • 全文[ PDF 682.0 KB ] 1996.11(1)  共有 1395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
  •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变化:①身份体系弱化,结构弹性增强;②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体制外力量增强;③国家与社会分离,价值观念多样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是以经济地位为主的多样化的上向流动;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失衡,导致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 作者:

    郑杭生,洪大用

  • 全文[ PDF 493.0 KB ] 1996.11(1)  共有 1293 人次浏览
  • 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 [摘要]本文认为目前存在的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分别反映了两种形态的地位获得机制,即制度安排机制(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非制度安排机制(社会关系网络);非制度因素在中国社会群体成员地位获得中具有独特功能,并导致成员地位评价上的二元标准一身份标志上被动的“就范”与地位获得上主动的“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静态分层不再具有重要意义,而应从社会结构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社会文化特性中揭示社会地位分配机制及其根源。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832.0 KB ] 1996.11(1)  共有 1347 人次浏览
  • 在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上的致词
  • [摘要]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学者聚集北京,举行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这对于亚洲社会学界和亚洲的社会发展事业都是一件盛事。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亚洲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是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与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保持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促进亚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今年4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首次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首脑会...
  • 作者:

    彭佩云,马洪,绵贯让治,罗斯德

  • 全文[ PDF 270.0 KB ] 1996.11(1)  共有 1328 人次浏览
  •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及社会意识
  • [摘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报告旨在通过一项问卷调查,描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总体特征,并重点分析不同年龄阶层的科研工作者的不同点。中国的女科研人员比率较高。年龄阶层越往下,则:①女性的比率就越高;②父亲及母亲的职业越显多样化,且白领阶层的比率越高;③本人科研动机为“受到社会的尊敬”的回答率越高;④对下海的原因,就越多指出是经济因素作用;⑤也就有越多的人认为自己“较穷”、“非常穷”;⑥强调学术本身自主性和独特性的人也就越多。
  • 作者:

    星明

  • 全文[ PDF 588.0 KB ] 1996.11(1)  共有 115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