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基于中国铁路机车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封凯栋、姜子莹、赵亭亭
  • 全文[ PDF 2451600.0 KB ] 2021.36(3)  共有 2785 人次浏览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4116 人次浏览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3717 人次浏览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4768 人次浏览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3384 人次浏览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2852 人次浏览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 [摘要]本文使用2018-2020年在全国调研的贫困村案例,考察脱贫攻坚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态,这种形态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而是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一体”。论文通过乡村产业发展中国家与农民经营的“对接”方式、驻村帮扶中国家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案例对这种关系形态进行了描述。重视“家国一体”的一面,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保持和维护“家”的主体地位。
  • 作者:周飞舟
  • 全文[ PDF 2591717.0 KB ] 2021.36(6)  共有 4364 人次浏览
  • 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研究的聚落维度变得更加重要。通过与聚落地理学文献的对话,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来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这个框架揭示出乡村聚落具有系统、社区和生活的结构三重性,而乡村聚落的演化在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相应的进程中同时展开。在传统乡村社会,生存是生活的基本内涵,生活性进程也构成了对其他进程的强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系统性进程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进程协同起来,探索创造良好的乡村社区生活的可能性。
  • 作者:熊万胜
  • 全文[ PDF 2404296.0 KB ] 2021.36(6)  共有 2351 人次浏览
  •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
  • [摘要]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讯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时空经验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同时,进城农民基于村庄内的旧有惯习,将关于家庭的“终生筹划”“拓扑”至跨越村庄—县城的空间中,从而呈现一种“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的形态,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出现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城乡融合的体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 作者:白美妃
  • 全文[ PDF 3035808.0 KB ] 2021.36(6)  共有 3472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
  • [摘要]本文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中国云南、四川和广东省农村近二十年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经验为基础,借助马克思主义生态视野,分析中国乡村社区衰落的表现及其社会根源,并探寻生态社会主义的出路。研究认为,区别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反身性—治疗性”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应该借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范式,致力于在小农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实施干预,推动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的“系统性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以此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 作者:张和清、尚静
  • 全文[ PDF 2983885.0 KB ] 2021.36(6)  共有 3299 人次浏览
  • 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罚——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989-2015)
  • [摘要]研究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对于理解和应对不断扩大的男女工资差距和持续下降的生育率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9-2015年CHNS数据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生育对我国男性工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女性工资的负面影响却并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育对男性的工资溢价效应不断减小,对女性的工资惩罚则以更快的速度加大,男女工资差距不断拉大。1992年深化改革以来市场部门的扩大是导致生育对女性的工资惩罚随时间快速加大的重要原因。
  • 作者:许琪
  • 全文[ PDF 1927420.0 KB ] 2021.36(5)  共有 4823 人次浏览
  •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个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家庭养老支持分工
  • [摘要]家庭养老是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多子女家庭内部,同胞之间的养老责任分工是在外部环境制约下,家庭内部个体之间出于不同的身份认同、利益需求和情感关系进行协商的结果。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讨论了多子女家庭中子女养老支持的性别和排行分工,以此展现当前我国家庭多元复杂的代际关系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结构类型的家庭内部养老分工的模式不同。在子女数量较少或性别一致时,子女之间责任均摊;在子女数量较多且性别不一致时,老大、女儿会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老小、儿子会给予父母更多的家务支...
  • 作者:陶涛、刘雯莉、李婷
  • 全文[ PDF 1958708.0 KB ] 2021.36(5)  共有 396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092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3285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3798 人次浏览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摘要]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
  • 作者:冯仕政
  • 全文[ PDF 11998.0 KB ] 2021.36(1)  共有 6253 人次浏览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3360 人次浏览
  • 功能性分权与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
  • [摘要]功能性分权是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权。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正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权力是履责的工具,权责一致是有效治理的前提。功能性分权生发于事务分工→职能分定→责任分置→权力分立的逻辑,具有抽象性、嵌套性、相对性等特征,适应并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功能性分权的框架下,可以通过政治权力与治理权力的统筹设置以及制约、监督、协调等机制的合理配置与动态调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效率与廉洁双重目标的均衡。
  • 作者:陈国权、皇甫鑫
  • 全文[ PDF 2171295.0 KB ] 2021.36(4)  共有 3069 人次浏览
  • 分野与贯通: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
  • [摘要]加强对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起点和重心的中共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拓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内在学术需求和回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客观现实需求。开展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有必要在吸收和借鉴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积累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从中共社会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之间相互形塑的总体性特征出发,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运行与秩序这一主线,将其发展流变置于古今中外的时空方位中进行诠释,以推动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共社会思想史的贯通和发展,进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思想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宋学勤、李青青
  • 全文[ PDF 2304162.0 KB ] 2021.36(4)  共有 192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