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
  • [摘要]儿童教育消费已成为当前城镇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外辅导班和兴趣班的迅猛扩张,占据了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主要领域。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的分析,检视了我国城镇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儿童校外教育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对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投入具有工具理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特征,独生子女家庭、双亲同住家庭以及更多的亲子陪伴和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校外教育机会的获得,其中女孩的优势更为突出。同时,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也十分明显,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教育有更高的期...
  • 作者:

    林晓珊

  • 全文[ PDF 1510.0 KB ] 2018.33(4)  共有 6470 人次浏览
  • 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摘要]近年来,叙事分析在社会学中蔚然成风,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叙事”的特质与理论意涵,以此提出叙事社会学“故事”与“讲故事”两种路径,并整合已有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对叙事社会学的研究图景进行展望。笔者首先回顾了叙事研究的多学科源流,集中论述了“叙事”的四大特征:普遍重要性、具体时间性、内在因果性与潜在反抗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两种路径的论述。第一种路径关注故事的构成元素、结构模型与网络表征,发展出针对叙事网络的结构性分析,第二种路径关注叙事情境效应、叙事者效应以及叙事的社会效用,发展出反思性的叙事行为分析...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2372.0 KB ] 2018.33(2)  共有 5600 人次浏览
  • 非稳定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内地与香港的比较研究
  • [摘要]非稳定就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亟需跨社会比较研究。近年来,内地和香港同样经历了非稳定就业的增长,但其背后却存在迥异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从而构成了理想的比较对象。通过分析在相近时点上对两地社会各具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两地的非稳定就业在发生特点和分割表现等方面有相似性,更有差异性。总的来说,非稳定就业在内地劳动力市场上分布更广、分割较弱,而在香港劳动力市场上则分布集中、分割较强。这种差异与两地劳动力市场在规管体制和实践逻辑上的差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2292.0 KB ] 2018.33(5)  共有 3918 人次浏览
  • 早年不幸对健康不平等的长远影响:生命历程与双重累积劣势
  • [摘要]本研究在生命历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双重累积劣势理论来解释早年不幸经历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2011-2014年)对该理论进行实证阐释。多种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幸经历使得人们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没有不幸经历的群体。即使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也难以抵消早年不幸经历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双重劣势累积过程具体表现为:早年不幸经历种类数越多或者持续时间越长,对健康的负向影响力也就越大;早年不幸经历在生命历程中带来的教育、就业机会和经济地位的下降,以及健康风险和消极...
  • 作者:

    石智雷、吴志明

  • 全文[ PDF 2483.0 KB ] 2018.33(3)  共有 4625 人次浏览
  • 市场体制与产业优势——农业产业化地区差异形成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地区,虽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且采取同样的产业组织形式,却在发展结果上大相径庭。市场体制视角关注政府与其他市场行动者联结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强调其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揭示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机制。基于此视角对汀市与汉市小龙虾产业的比较分析表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与会意机制的相互配合导致了同一产业领域市场体制的地方差异。不同的市场体制则通过建构出明显不同的产业组织过程、市场结构、政策利用机会和创新能力强有力地塑造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固化并拉大...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1348.0 KB ] 2018.33(1)  共有 3906 人次浏览
  • 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
  •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兴起、发展以及这一体系的长处和弱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科学范式的关键在于本体创新,而不仅仅在于问题意识、概念和方法的创新。本文随后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社会科学范式需要遵从的四个方法论条件:(1)该范式的本体命题能被定义为互相独立的理想形态,并且每一命题都具有很强的经验上的不证自明性;(2)任何其他相关命题都是该范式本体命题的推论或组合,即范式具有完备性;(3)其他范式很容易被吸纳为该范式的一部分,即范式具有包容性;(4)该范式中的每一本体命题都应当指...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308.0 KB ] 2018.33(1)  共有 5285 人次浏览
  • 群氓动力学——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
  • [摘要]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对啸聚而成的混乱而宏大的群氓场面及其常常表现出的冲动、无理性和暴力倾向深感震惊。如何了解和把握群氓的本质并予以有效的驾驭,自柏拉图直至马基雅维里,都是人类文明史讨论中的一个凸显话题。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一方面重创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长达百年的血腥、混乱和暴力。有关大革命及其意义的争论,孕育了勒庞、塔德和弗洛伊德等人有关群氓及其动力机制的讨论,并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类行为的另类叙事。尤其是勒庞及其“群氓精神一统率”,既影响到后世有关群氓与领袖以及权力关系...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1563.0 KB ] 2018.33(6)  共有 3653 人次浏览
  • 人情对贿赂及其“道德化”的影响——基于找关系入学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中国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有不少涉及贿赂行为。本文通过2012-2014年在中国南方两个城市开展的有关家长为子女找关系入学的民族志研究发现,人情伦理不单给贿赂行为加上了信任和网络保障的“双保险”,还为贿赂行为提供了伦理道德上的支撑。本研究中行贿受贿双方运用互动仪式进行的“道德化”表演主要是企图掩盖人情中的工具性成分,而并非是为了掩饰贿赂的“不合法与不道德性”。贿赂关系中的“道德化”实际上是“仪式资本”的一种应用,它用“工具性礼”的互动仪式表演来促进社会资本的获得。
  • 作者:

    阮极

  • 全文[ PDF 2332.0 KB ] 2018.33(2)  共有 5597 人次浏览
  • 公共话语中的社会分层关注度——基于书籍大数据的实证分析(1949-2008)
  • [摘要]本文利用谷歌图书的汉语书籍语料库和其他宏观经济社会数据,考察并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公共话语中有关社会结构的话语定义的变迁模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由官方意识形态建构的“阶级”话语在社会分层的话语体系中逐渐消退,而以公众为面向的“阶层”话语在公共话语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成阶层关注度指数,并与宏观经济和政治指标等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改革以来,公众对阶层问题的关注度受到来自国民经济的总体走势、收入差距及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收入不平等因素比宏...
  • 作者:

    柳建坤、陈云松

  • 全文[ PDF 1588.0 KB ] 2018.33(4)  共有 3524 人次浏览
  • 全球市场下的垄断—竞争行业分割与收入不平等——以金融业和制造业为例
  • [摘要]既有研究往往用国家权力来解释垄断行业相对于竞争行业的高收入,然而这无法解释垄断和竞争部门内部收入次序的问题,即为什么垄断行业中金融业行业收入最高,而竞争行业中制造业行业收入偏低?本研究认为,行业收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来解释。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业的国家保护是我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时采取的改革策略,这在抑制制造业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金融业的行业收入。本文将经济全球化操作化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利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比较了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行业...
  • 作者:

    李雪

  • 全文[ PDF 2377.0 KB ] 2018.33(5)  共有 2996 人次浏览
  • 市场、乡镇与区域:早期燕京学派的现代中国想象——反思清河调查与清河试验(1928-1937)
  • [摘要]本文把对清河调查和清河试验的解读置于燕京学派学术传统中,澄清早期学者对19世纪末转型期中的中国现代社会形态的判断和理解;其标志即传统型城市的腹地农村发育出的一个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市镇社会。在面临新的社会条件时,市镇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陷入了危机,在自然调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清河试验意图通过干预式调节来重振乡村经济,并建构新型地方性精神。早期学者提出的“市场”和“乡镇共同体”理论框架亦构成了日后社区研究的起点并开辟了多个研究脉络,构成燕京学派所理解的有关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总体图景。
  • 作者:

    侯俊丹

  • 全文[ PDF 2645.0 KB ] 2018.33(3)  共有 2872 人次浏览
  • 性爱、家庭与民族:潘光旦新家制的内在理路
  • [摘要]潘光旦对家庭研究的重视,既是为了回应民国家庭变革所带来的离婚增多、家内关系紧张等诸多家庭问题,更是为了以自然性与伦理性的平衡为基础,重建在个体与社会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新家制。一方面,通过探讨两性关系中自然性冲动与社会性情感的共存关系,以及在处理家内关系时综合考量家庭成员之间自然性差异与德行、才智差异,潘光旦论证了维持自然性与伦理性的平衡,是克服家庭变革中激进或保守倾向、进而促进两性关系与家内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潘光旦进一步论证了现代个体在维持家庭稳定的同时走出家庭,将家内培养...
  • 作者:

    杭苏红

  • 全文[ PDF 1296.0 KB ] 2018.33(1)  共有 4501 人次浏览
  • 民情的呈现与守护——卢梭“罗马政制”论的社会理论意涵
  • [摘要]民情是卢梭社会思想的核心,他对民情的讨论构成了西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开端。本文试图将“民情”这一道德社会学的视角带入罗马政制的讨论中,考察各项政制的社会理论意涵。本文认为,罗马人民大会是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民情在制度上的体现,元老院的功能在于通过法律引导民情的总体趋向,护民官的实质是以否决权守护民情,监察官的权力旨在呈现和引导公共舆论的裁断,独裁官制能否有效运用取决于公众对绝对权力的社会心态。
  • 作者:

    张国旺

  • 全文[ PDF 1601.0 KB ] 2018.33(6)  共有 2250 人次浏览
  • 生命历程的制度化:欧陆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 [摘要]生命历程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除了主流的北美埃尔德范式之外,在欧陆生命历程研究中还有一个与之同等重要的科利范式。这一范式以“生命历程的制度化”理论为主轴,强调生命历程在社会制度的形塑下成为一种结构性的整体。基于此理论,欧陆范式发展出两大研究层面:制度分析层面和生平规划分析层面。借助欧陆范式,中国的生命历程研究可望拓展出新的研究视野。
  • 作者:

    郑作彧、胡珊


  • 全文[ PDF 2595.0 KB ] 2018.33(2)  共有 4566 人次浏览
  • 反映社会还是塑造社会?——国外社会学讨论“政党—社会关系”的两条路径
  • [摘要]政党与社会群体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是西方政党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西方政党社会学大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视角: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认为“先有社会,后有政党”,政党是已成型的社会群体的表达和反映,这一视角在西方政党社会学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最近几年涌现的新马克思主义视角则提出“先有政党,后有社会”,作为行动主体的“社会群体”恰恰是被政党的政治行动塑造成型的,这一视角为政党社会学打开了新的问题意识空间。这两条路径可以看作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
  • 作者:

    张跃然

  • 全文[ PDF 2340.0 KB ] 2018.33(3)  共有 3143 人次浏览
  • “人”的再生产——清末民初诞生礼俗的仪式结构与社会意涵
  • [摘要]在传统诞生礼俗中,初生的胎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接纳为家庭谱系中的成员,而是通过“隔离”、“净化”、“重组”、“聚合”等四个相互独立但又彼此依存的仪式环节,实现从“超自然彼岸世界”的脱离,经由“自然之母”的托举与过渡,最终达到与此世人伦社会的聚合。产后的一系列“通过仪礼”让人类生物繁衍的过程附加上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一发现对我们反思工具理性背景下的产育期照料模式和家庭关系亦有启发。
  • 作者:

    李洁

  • 全文[ PDF 3633.0 KB ] 2018.33(5)  共有 2622 人次浏览
  • 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涂尔干论政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 [摘要]从社会范畴思考现代政治问题,是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起点和内容。本文试图重考涂尔干的早期著作,追溯涂尔干是如何完成从政治范畴到社会范畴转换,并建立起一套有关现代政治的社会理论的。本文认为,涂尔干的两个社会团结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13世纪以来用以构想现代国家的universitas和societas两个概念传统。在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生理学转化的同时,涂尔干亦建立起了有关政治社会的演化历史和现实形态的学说。只有置于此背景下,涂尔干的职业群体理论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
  • 作者:

    李英飞

  • 全文[ PDF 1383.0 KB ] 2018.33(4)  共有 3051 人次浏览
  • 服制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原理——从服服制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从丧服制度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与人伦原理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方向。这篇文章对丧服从服服制的制服过程与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而发现属从服制作为对亲亲之服的延伸,徒从服制作为对尊尊之服的补充,在亲属关系中对亲亲尊尊的人伦原理进行着极为坚实的巩固与支撑。亲亲尊尊对于建构人伦关系的作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反思现代中国社会对人伦关系的依赖与人伦价值缺失的危机并存的复杂的社会现实。
  • 作者:

    安文研

  • 全文[ PDF 1302.0 KB ] 2018.33(1)  共有 2649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打通实证与理解的藩篱
  • [摘要]本文着眼于社会历史的性质这一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问题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文章指出,作为社会学历史上之对垒双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分别堕入了历史决定论和非理性主义的不可知论陷阱;但却又在一个问题上殊途同归,那就是把价值判断、道德评价驱逐出了社会学的合法领地。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是指对于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不是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因此它与自由意志并非不相容,从而既避免了非理性主义的不可知论,也避免了历史决定论;与此同...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1824.0 KB ] 2018.33(5)  共有 2718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