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产小区:阶级构成与道德秩序的建立
  •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转变,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逐渐形成。在北京,我们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对一个中产阶级的住宅小区进行了访谈,并分析小区之内道德秩序的构建:关键要素之一是对“公共”和“私人”的界定与协调。我们试图了解居民们常态下的日常生活,并考察他们内部的“微观政治学”。从如何恰当饲养宠物到区内居民的着装问题,由业主之间讨论的话题,了解到中产阶级如何在社区内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作者:

    吕大乐; 刘硕

  • 全文[ PDF 568.0 KB ] 2010.25(6)  共有 2376 人次浏览
  • 生产的市场结构——基于中国市场田野调查和工业普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 [摘要]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的“生产的市场结构”模型在经济社会学的市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将新古典企业理论嵌入到社会学的市场概念框架中,提出了经济社会学中惟一的数理模型。怀特认为,他的理论不仅为进一步改进数理模型奠定了基础,也为经验研究描绘了导航图。然而后者所指的经验研究至今寥寥无几。本文应用怀特的理论,一方面通过田野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箱包市场上生产者相互观察、建立市场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多个产品市场,把握生产者相互观察形成的市场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怀特模型的思路。...
  • 作者:

    李凝紫

  • 全文[ PDF 600.0 KB ] 2010.25(3)  共有 1677 人次浏览
  •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 [摘要]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法团主义一直认为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种主张与西方当代主流的多元主义大相径庭,后者提倡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立与制约。然而,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时,法团主义的视角却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还是基层政府组织中,都出现了许多法团化的组织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特征通过许多具有法团主义视角的研究得以比较清晰的展现。法团主义成功应用于中国社会研究得益于它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契合性,但同时二者的差异也必须予以细致的分析。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441.0 KB ] 2010.25(2)  共有 2023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
  • [摘要]关于影响人们公平感的因素的解释,基于自利理论的“结构决定论”强调,人们的分配公平感是由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现存的分配状况是公平的;而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局部比较论”则强调,人们在局部范围内与他人或自己过去状况的比较影响着人们的分配公平感。由这两种理论论辩出发,本文提出了两组相互竞争的研究假设,并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资料予以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主要是由相对比较因素决定的,无论是与自己过去的状况相比,还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比,局部比较...
  • 作者:

    马磊; 刘欣

  • 全文[ PDF 1316.0 KB ] 2010.25(5)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城市业主维权运动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给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基于对城市业主维权抗争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法权抗争”这一分析范式,并将之具体化为“上访维权”、“诉讼维权”和“立法维权”三个基本类型;在此分析架构下,本文将为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维权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895.0 KB ] 2010.25(1)  共有 2443 人次浏览
  • 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
  • [摘要]本文的主题有关转型时期群体性不满的成因。针对“收入差距论”的解释局限,作者试图揭示“结构性失位”对于高学历群体的影响。在回顾文凭教育的传统后,论文展示了高校学生的毕业求职意愿、他们对未来社会身份的预期、过去几年高学位的产出和失业规模、毕业生求职的实际去向、其职业单位和地区类别的变化等数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量高学历青年进入社会时面临的结构进位困难,不断动摇着新成员获得预期身份的稳定秩序,从而影响着该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教育作为社会分流稳定器的作用也在弱化。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1037.0 KB ] 2010.25(6)  共有 2551 人次浏览
  •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 [摘要]本文基于对“无文字主义”人类学的反思,思考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及其潜在的对于社会科学论述的启发。过去人类学总是注重研究“无文字社会”,民族志也多迷失于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分中。用一种文字人类学观点,研究文字与巫术的继承性及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及文明的实质内涵。知识人是“文字阶级”,这个“阶级”在文明对“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发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论述无论是“神话式的”,还是“逻辑式的”,都含有某种巫术力量。认识这种魔力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认识“话语”...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67.0 KB ] 2010.25(2)  共有 2341 人次浏览
  • 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关于乡村集体企业兴衰现象的制度分析
  • [摘要]通过与“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理论的对话,以及对集体企业兴衰史的重新梳理,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分析框架来解释集体企业的兴衰。与那种过于强调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观点不同,本文突出了各级政权在一个超大规模的集权体系中为了扩展自主性而努力奋斗的因素。认为集体企业所以能从乡村社会中内发出来,正是处于集权体系最底层的基层政权为了扩展和维护基层自主性的结果。而集体企业的失败,宣告了这种努力的严重受挫。从而对乡村集体企业的兴与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
  • 作者:

    熊万胜

  • 全文[ PDF 926.0 KB ] 2010.25(3)  共有 2195 人次浏览
  •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于两岸三地的市民/农民“保卫家园”的都市运动的个案考察,分析行动者是如何致力于发掘价值资源和政治伦理的正当性,以在以国家需要为名义的开发项目中维权。同时通过对韦伯中国命题的再认识,并以日本学界有关“日本的/亚洲的”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为借鉴,探讨“中国的”国家与社会间的价值地位秩序和政治伦理情景,对于市民的行动,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一种行动策略,都市运动对于价值规范的强调(特别表现在用“家园”对抗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话语),必须置于政治制度—本土文化关系变迁的语境下...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748.0 KB ] 2010.25(4)  共有 2224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
  • [摘要]麦克芬森等(McPherson et al.,2001)关于社会网络“同质性”的综述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社会网同质性特征的深入思考,最终导致穆尔(Mouw,2003,2006)颠覆性的批评。穆尔提出社会网具有同质性,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的使用具有内生性;社会资本和社会网在求职的作用上可能是无效的。本研究重新审视了社会网的同质性和内生性。本文在第二部分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了穆尔等学者观察到的同质性的来源;第三部分报告了笔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社会关系发挥正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穆尔提及的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的内生性类型;而在...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1804.0 KB ] 2010.25(5)  共有 2707 人次浏览
  • 发展主义政府与城市落户门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
  • [摘要]社会期盼的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是自由落户,但改革的实际进程却滞后甚至背离公众预期。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对户籍制度改革障碍的理解。从发展主义政府的视角检视各地普遍设置落户门槛的体制逻辑,通过投影寻踪模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46个样本城市的现行落户条件及其关联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落户门槛指数评价不同城市落户门槛的高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落户门槛的高度与哪些影响因子显著相关,以及不同类别的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因子的作用效应。分析结果揭示,在强调增长的经济社会生态下,落户门槛在样本城市存在“质”的共性但有“度”...
  • 作者:

    吴开亚; 张力

  • 全文[ PDF 1167.0 KB ] 2010.25(6)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基于村委会选举调查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弥漫着一种以结果,特别是经济发展结果论是非定成败的倾向,民意调查也表明公众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政治改革。那么,在于己有利的结果、达到分配公平的结果与程序的公平之间,究竟何者对中国人的公平观更具解释力?本文通过对我们关于农村居民对村委会选举公平性的情景实验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发现程序特征和分配公平对公平观的影响力,数倍于于己有利的结果的影响力。这些发现表明,中国的基层政治民主化具有公民政治文化基础。
  • 作者:

     张光; Jennifer R.Wilking; 于淼

  • 全文[ PDF 595.0 KB ] 2010.25(1)  共有 2094 人次浏览
  •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在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新政权如何通过诉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对旧工人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改造,从而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阶级”队伍奠定基础。对旧工人的改造,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也构成了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整合的一个方面。
  • 作者:

    林超超

  • 全文[ PDF 603.0 KB ] 2010.25(2)  共有 2006 人次浏览
  • 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
  • [摘要]中国工会一直存在着脱离职工群众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会曾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力图通过改善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降低工会的“官办”色彩、增强工会的自主性与活力、加大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力度等手段来加强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联系。本文分别对这三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大改革后工会的理想形象和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工会力图进行大改革的直接动力和制约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因素。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835.0 KB ] 2010.25(4)  共有 2545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
  • [摘要]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1355.0 KB ] 2010.25(3)  共有 3151 人次浏览
  • 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
  •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B市业主维权实践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业主维权为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轨迹,以及这种维权轨迹中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空间,法律呈现出“维权武器”与“维权瓶颈”并存的二重属性,法律二重性的张力推动维权从“组织、制度、身份”三个维度向社会行动扩展,扩展中的社会行动重建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并推动着公民社会的生长。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1032.0 KB ] 2010.25(5)  共有 202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