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
  • [摘要]迄今,国内外社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信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的关联性,还有待阐释。本文通过实证考察中国的五个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明确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1.在中国,不同规模地区的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以及不同接触对象的信任度,并不是在每一个地区均呈现显著差异,而是在某些地区大致相同,而且具体的信任度介于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之间;2.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不同的居民,社会交往的取向和拥有...
  • 作者:

    张云武

  • 全文[ PDF 604.0 KB ] 2009.24(4)  共有 2013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它在集体抗争的动员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呈现。然而,关于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都市集体抗争研究领域中更是如此。现有研究往往采用个人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利用个案资料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内在的局限,难以系统地直接检验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事件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较为系统地比较了来自上海的15个案例,结果发现在线业主论坛确实有助于集体抗争事件的发生。这一发现揭示了互联网作为动员手段的巨大潜力。 
  •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 全文[ PDF 790.0 KB ] 2009.24(5)  共有 2480 人次浏览
  •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 [摘要]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以及两个县域个案的描述,本文认为,不能像时下国家政策文本及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那样,单纯从人口因素或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角度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基本事实。"文字上移"或"村落学校加速终结"的事实是在...
  • 作者:

    熊春文

  • 全文[ PDF 955.0 KB ] 2009.24(5)  共有 2827 人次浏览
  •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现方式——"气场"的概念着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类型的发生机制。本文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概念的辨析,然后从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气场"的六层分布与此类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并在最后提出如何把握预防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关键之处。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2438 人次浏览
  • 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浙东“刘老会”个案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 [摘要]本文依据当代民间文书资料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复原了一个村庄老人会10多年自治成长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内源性自治组织成长的内外契机和实践的学理意义。本文提示,村庄次级自治组织的培育是村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分群理论等新视角有助于老人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在场有助于村民等自治实践主体培育乡村自治组织的自觉和学科知识的增长。 
  • 作者:

     阮云星; 张婧

  • 全文[ PDF 1010.0 KB ] 2009.24(3)  共有 1959 人次浏览
  •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
  • [摘要]西方代际流动研究中的"地位获得"范式和"阶层流动"范式背后存在着两个强假设:从时间维度上讲,存在静态的社会结构背景;从空间维度上看,存在同质的变化趋势。但是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不是发生在坚实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因此代际流动就表现为"双重流动":不仅仅是人在社会樊篱间流动,而且樊篱本身的位置也发生流动。中国代际流动的根本问题不只是"流动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是"樊篱的流动"。本文利用"中国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
  • 作者:

    高勇

  • 全文[ PDF 520.0 KB ] 2009.24(6)  共有 2283 人次浏览
  •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 [摘要]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到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于"身份—政治"叙事模式既包容了"生存—经济"叙事模式的关怀,又避免了生存论预设对于"农民工"本身的矮化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窄化倾向,故相对具有优越性。不过,目前不少在"身份—政治"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之关系的本质化理解和处理...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576.0 KB ] 2009.24(1)  共有 2058 人次浏览
  •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08年4-8月间对23名北京市贫困老人进行的生命史访谈,采用生命历程范式的视角探析了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并区分出6种不同的轨迹类型:整体起落/晚年上升;整体起落/晚年水平;整体起落/晚年下降;整体平稳/晚年上升;整体平稳/晚年水平;整体平稳/晚年下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贫困老年人是异质性很高的群体,他们有着大为迥异的贫困形成与变动过程,并且,即便已至晚年,他们的贫困状况仍然按照各自的轨迹特征继续发生变动;2.贫困老人陷入贫困的促动力大多根植在晚年之前的生活经历中,与晚年相联结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作...
  • 作者:

    徐静; 徐永德

  • 全文[ PDF 672.0 KB ] 2009.24(6)  共有 2671 人次浏览
  • 小农地权的不稳定性:从地权规则确定性的视角——关于1867-2008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
  • [摘要] 要将地权稳定性的问题操作化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广泛对比。本文从逻辑上提出,稳定的地权需要以确定的地权规则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从地权规则是否确定来接近地权是否稳定这一问题的内核。参与地权界定的规则是多元的,这时,必需一种相对强大的规则具有超越其他规则的力量,否则,规则只能成为主体利用和选择的对象,而不能约束主体。所以,我们假定,在多元规则中存在一个主导性的规则,是地权稳定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自太平天国以来的土地纠纷史的素描和分期来检验这个假定,从中发现多元规则...
  • 作者:

    熊万胜

  • 全文[ PDF 688.0 KB ] 2009.24(1)  共有 1853 人次浏览
  • 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摘要]通过对礼物交换的研究,莫斯不仅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而且说明了道德行为兼具的可求性与强制性,揭示了社会纽带建构与存续的逻辑,从而进一步回答了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所关注的“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此同时,当代的研究还表明,礼物范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宗教之不可化约的独特属性,即涂尔干所说的宗教所具有的“自成一类的力”。在一定意义上,莫斯的《礼物》是对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答复或重写,而礼物交换就是宗教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1989.0 KB ] 2009.24(3)  共有 4169 人次浏览
  • 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论证了1980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决定其工作重心(即发展战略)的行为上,具有"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之特征。这种行为特征的表现之一,是1992年至2000年间,地方政府为应对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战略转型之举措:即地方政府由原来经营一家一户企业,转向把所辖区域当作一家企业来经营;相应地,其控制地区经济的方式也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上述结论的意义是,揭示了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演变方向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政府,而是凭借其对地区...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9.24(4)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晚清湘潭民仓与地方政治的变迁——基于《湘潭积谷局志》的分析
  • [摘要]1926年编成的《湘潭积谷局志》记录了自同治二年直至民国年间积谷局经由与返乡湘军密切相关的传统士绅倡导、设立、维持直至被官府吞噬的全过程。积谷局司事由县城的士绅和乡村中义仓管理者组成,显示了城乡间的相互联结。积谷局的经费维持除了各司事的摊捐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湘潭发达的商业活动相连接,红册费衍为积谷局的稳定收入来源。主理积谷局的士绅们由此获得了地方上的权威地位,乃至成为地方政治的主导者,既可以与官方较量,又可以平抚民众,甚至能以保持社会安定的理由抵拒晚清自上而下的自治运动中官方力量的渗入,这显然与湘潭特定的...
  • 作者:

    王日根; 陈瑶;

  • 全文[ PDF 1012.0 KB ] 2009.24(5)  共有 1883 人次浏览
  • 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
  • [摘要]本文以制度作为信任对象,通过对信任的相关研究回顾,梳理出制度信任从宏观到微观形成过程的研究范式,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演绎了这个范式。作者认为,将制度信任作为过程理解意味着,一方面,从制度信任的形成机制看,信任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心理到行为的过程;另一方面,就具体制度而言,制度环境是制度信任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制度环境不断变化,因而制度受众的信任态度和行为也处于变化过程中。 
  • 作者:

    房莉杰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9.24(2)  共有 2355 人次浏览
  • 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项"自下而上"经过"变通"机制被创造出来的新的制度安排,或者直接由中央或某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制度创新,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或改制运动"自上而下"推广下去之后,才能最终由"文本"变为"现实"。本文通过对笔者在过去10年中所观察的"改革"运动中3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利用"通变"这一概念,分"形式绩效"和"实质绩效"的达成两个阶段,详细探讨这一现象中所蕴含的...
  • 作者:

    刘玉照; 田青;

  • 全文[ PDF 736.0 KB ] 2009.24(4)  共有 2142 人次浏览
  • 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为争取自己合法利益的抗争行为不断增长,他们或者采取体制内投诉的方式,或者采取体制外集体行动的方式,但也有相当一些农民工保持沉默。本文试图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在利益抗争方式上的选择。从整体上讲,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对劳动法的认知水平、社会网络规模和企业集体宿舍制度对其利益抗争行为有影响。但是在投诉和集体行动的方式选择上,影响因素表现出差别,教育和网络对投诉有更显著的影响,企业集体宿舍制度对集体行动有更显著影响,但企业所有制对减少农民工在企业外部展开利益抗争,或者在引导农民工用体制内方式解决...
  • 作者:

    蔡禾; 李超海; 冯建华;

  • 全文[ PDF 649.0 KB ] 2009.24(1)  共有 2335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 [摘要]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
  • 作者:

    张泰苏

  • 全文[ PDF 677.0 KB ] 2009.24(3)  共有 2105 人次浏览
  •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 [摘要]本文辨析了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思想,指出他们在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社会构件论的市场观与社会建构论的市场观。前者系市场的实体嵌入,未给隔离于社会的自主性市场留下任何可能性;后者系市场的形式嵌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保留了社会因素无法进入、依自身逻辑运作的硬核。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建基于市场的形式嵌入,而在波兰尼那里实无真正意义上的"脱嵌的市场"存在,这一悖论不过是由其分析技艺所造成的假象。格兰诺维特取向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带回了经济学所缺失的"背景&qu...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754.0 KB ] 2009.24(5)  共有 3190 人次浏览
  •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讨论英文文献中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的研究,关注其中活跃的研究主题和活动、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因果机制,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对比。我们按照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组织本文的述评,但我们强调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特别将这些研究工作与组织学的分析概念和思路加以对比,强调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述评一方面肯定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特别提出批评性意见,指出这一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学术上的种种不足,以期未来的研究加以弥补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一领域的...
  • 作者:

    周雪光; 赵伟;

  • 全文[ PDF 1110.0 KB ] 2009.24(6)  共有 2120 人次浏览
  • 劳动与姐妹分化——“和记”生产政体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借助布洛维"生产政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服务业女性农民工的劳动过程展开分析,探讨同一家酒楼中女工的内部分裂。劳动者工场之外的社会、文化身份对她们的工场表现有关键作用。资方利用了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及其造成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差异,对女性劳动者实施分而治之的管理策略,并得到劳动者自身的认可和响应,导致大姐处于专制型的统治,小妹身处霸权型的管理。 
  • 作者:

     何明洁

  • 全文[ PDF 836.0 KB ] 2009.24(2)  共有 2543 人次浏览
  •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 [摘要]基于2008年9月对湖北省京山县六个村的质性调研,以30年来发生的206起自杀案例为材料,文章对老年人自杀现象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高得惊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高。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特征,文章归纳了该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类型,具体分析了老年人高自杀率和高自杀比重的原因,并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 
  • 作者:

    陈柏峰

  • 全文[ PDF 602.0 KB ] 2009.24(4)  共有 302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