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他者的历史与身体的政治——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 [摘要]在《危险的 愉悦》这部著作中, 贺萧以其涉猎广泛而又细致入微的“声音考古”工作,在纷繁芜杂的各种档案和文本中认真地挖掘并建构着 20 世纪中国 上海娼妓的历史 ,用扎实的研究回应着将女性主义带入后殖民理论的 主要人物美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所提出的“底层群体不能说话”的著名论断。纳入其视野的资料包括娱乐场所指南、奇闻逸事录、回忆录、文学小说、传奇故事、劝诫文字 、市政法令 、庭审记录 、改革者的禁娼 主张 、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做的性病发病率报告,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 这些资料并不囿于传统上被认为是所谓“事实”的历...
  • 作者:

    毕向阳;

  • 全文[ PDF 432.0 KB ] 2006.21(2)  共有 1816 人次浏览
  • 严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认识与他对宪政法理的译介——纪念严译《法意》发表一百周年
  • [摘要]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 为《论法的精神》), 至 1904 -1909 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 。所以大体说 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早如蔡元培 1923 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 : “(严复)所译的书, 在今日看起来 ,或嫌稍旧;他的译笔 ,也或者不是普 通人所易解”(蔡元培 , 1984 :351 -353)。既然如此 ,为什么今天仍然值得重提这部百年之前的旧作? 在笔者看来, 这主要是由于此书不仅在当时堪称巨著, 而且它所包含的制度学和社会学内容之丰富 ,特别是严复叙述这些问题时的思考路径和辨...
  • 作者:

    王毅;

  • 全文[ PDF 564.0 KB ] 2006.21(3)  共有 1895 人次浏览
  • 市场转型与下岗工人
  • [摘要]本文根据市场转型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区隔理论,主要探讨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对下岗、再就业和收入回报的影响。作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检验了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对工人就业和收入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如何因企业而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对于下岗都有决定性作用,但未能影响工人再就业之后的收入回报。另外,在改革前影响工人福祉的企业所有制类型、级别和规模不再对工人的下岗和再就业产生影响。研究还发现,基于“系统性歧视”或“雇佣者趣味”的年龄和性别歧视可能会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新的区隔。
  • 作者:谢桂华;
  • 全文[ PDF 2280375.0 KB ] 2006.21(1)  共有 1844 人次浏览
  • 法律性的社会学建构——评尤伊克和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 [摘要]在一般观念里, 法律规则威严而神圣、公平且正义 ,它是立法者、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人员构建起来 、支撑法制秩序的系统。同样,在“法律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里, 传统的理论范式隐含了把法律与社会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取向。然而,尤伊克(Patricia Ewick)和西尔贝(Susan S .Silbey)在《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尤伊克和西尔贝 , 2005)一书中,试图摆脱传统范式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为基点,来建构一种关于法律规则的平常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的新理论。
  • 作者:

    陆益龙;

  • 全文[ PDF 312.0 KB ] 2006.21(6)  共有 2320 人次浏览
  • 从“权力”到“文化”:双重视野下的科层制——阅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
  • [摘要]在《现象》一书中,克罗齐埃首先分析了两个具体的研究案例 :巴黎会计事务所与联合工业垄断企业;其次 ,基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 从理论上提出了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权力如何运作, 进而借助有限理性的观念分析了科层组织体系运作的游戏规则及其导致的“恶性循 环” ;最后 ,从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方面分析了科层现象的实质, 考察了科层现象与整个法国社会在工业社会变化中的内在关联。 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经验研究案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2.作者对法国科层制的分析路径;3.作者如何将科层现象扩展到组织体系以外, 将其作为一种文化...
  • 作者:

    杨甜甜;

  • 全文[ PDF 367.0 KB ] 2006.21(5)  共有 1655 人次浏览
  • 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
  • [摘要]同样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社会 底层与社会中间阶层和权力精英之间是否存在差别? 直到保罗·威利 斯的《学做工》(Wills, 1977) 于 1977 年出版之前 ,大多数“再生产理论家”(reproduction theorists)对此并无清晰回答, 他们在对社会各个阶层分析时往往不加区别 。与此不同 ,在威利斯看来 , 社会底层再生产的逻辑、过程和机制与其他社会等级之间存在重要区别 ,正因如此 , 使得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和以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为主要技 术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此失去基本的洞察力, 从而有必要开创一...
  • 作者:

    吕鹏;

  • 全文[ PDF 428.0 KB ] 2006.21(2)  共有 2176 人次浏览
  •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 [摘要]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 1999 年 2-3 月份同贝尔哈兹(P .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翌年, 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 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在这本书中, 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 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 作者:

    郇建立;

  • 全文[ PDF 233.0 KB ] 2006.21(1)  共有 3599 人次浏览
  • 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读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
  • [摘要]《社会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由作者选编的文集 ,它共分为四个部分, 即“社会理论的一般探讨”、“经典理论研究”、“社会理论的本土建构”和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顾名思义 ,这四个部分的标题也代表了作者 在社会理论研究中所关注的主要方向。本文不是面面俱到地涉及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而仅就其中某些主要观点作一些介绍。依笔者之见, 在 《社会理论》中有两个主题尤为令人关注:其一是对社会哲学或社会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强调 ,其二是对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解释 。下面将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 作者:

    夏光;

  • 全文[ PDF 208.0 KB ] 2006.21(3)  共有 1333 人次浏览
  • 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源于人性的自然秩序
  • [摘要]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揭示他用人性来说明社会的自然秩序的努力。斯密认为,人并非自爱的孤立个体,社会秩序并非人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源于人的社会性的本性,这就是人的同情和交换的本能。同情和交换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产生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经济秩序。人对同情和赞许的渴望使人服从道德准则,追求财富和地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作者:

    王楠;

  • 全文[ PDF 603.0 KB ] 2006.21(6)  共有 2645 人次浏览
  • 公产与私产之间——公社解体之际的村队成员权及其制度逻辑
  •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公社时期就埋下种子的财产纠纷,特别是村队与家户之间的房产纠纷大量发生,村队成员权的制度逻辑也得以充分呈现。村落传统的亲族关系、家族共财观念、生存伦理和互惠观念,与包含阶级话语、集体主义公平原则的村队新传统,成为村队场境的内在组成部分,而村队成员权恰恰反映了两者紧密结合的制度逻辑,可以概括为“公”、“私”相对化的实践逻辑。
  • 作者:

    张佩国;

  • 全文[ PDF 748.0 KB ] 2006.21(5)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渐进转型与激进转型在初职进入和代内流动上的不同模式——市场转型分析模型应用于中国转型研究的修订
  • [摘要]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引发的争论均关注同一理论问题:即市场发育程度与社会分层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之亦导致了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正是基于这个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韦尔霍文在2005年试图对市场转型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然而,本研究发现:转型理论的通用讨论模型在应用于中国的转型分析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缺少对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控制,缺少对年龄与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交互作用的控制。由于这两类重要变量的缺失,导致了在转型讨论中核心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出现了偏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渐进转型的变迁”与苏联及前东欧社...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780.0 KB ] 2006.21(4)  共有 2177 人次浏览
  • 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
  • [摘要]在代际社会流动研究中,以代际之间优势的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模式成为一个普遍的模式。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社会的数据也显现出同样的模式。作者认为,已有的工业化和制度主义的解释逻辑没有对在不同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关系模式给出合理解释。作者从“再生产”和“统治”两种机制的角度,对关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711.0 KB ] 2006.21(2)  共有 2274 人次浏览
  • 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
  • [摘要]财政分权改革对中央与省之间关系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对省以下政府间关系在财政分权改革中的变迁问题,却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A省20世纪80年代包干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以财政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分权化改革,使得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利益逐渐分化,同时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财政收入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成为主导地方政府决策过程的首要因素。一系列旨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政策相继出台,用以保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公共服务职...
  • 作者:

    张闫龙;

  • 全文[ PDF 743.0 KB ] 2006.21(3)  共有 2026 人次浏览
  • 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
  • [摘要]城郊农民并不都是欢迎地方政府的“撤村建居”工程的。本文运用经过修正的斯科特关于农民道义经济学的“安全第一”理论,选择浙江J市的一些城郊村作案例分析,提出城郊农民的排拒主要基于其不安全感:即在政府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原来的安全条件很容易受到破坏,而满足其安全需要的替代方式却不易建立,甚至还没有被当成重要问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到强烈的风险与转型不安全,包括经济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以及政治不安全等等。
  • 作者:

    毛丹;王燕锋;

  • 全文[ PDF 882.0 KB ] 2006.21(6)  共有 1701 人次浏览
  • 寻求整合的分化:权力关系的独特作用——来自H村的一项经验研究
  • [摘要]一个“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村庄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社会分化和阶层分化现象;但上述分化没有撼动村庄共同体层面的社区整合。为什么?本文通过村庄事实的呈现,试图揭示这种村庄分化中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既是分化的主要操纵因素,又是被分化的对象,亦是控制分化的达成共同体整合状态的重要力量。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1013.0 KB ] 2006.21(5)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 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
  • [摘要]本文以国有企业Z厂的一项反对兼并的集体行动为例,分析了工人集体行动的“框释”过程,工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经历凸显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认同,兼并式改革所具有的私有化性质激发了工人们的“主人”观念,加剧了工人对“共同体”和“家园”的留恋与集体认同。事实上,工人们意识到自己留恋的、能够提供生存保障的传统国有企业的“庇护”已经逝去,但他们可能借助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来为其群体利益的实现寻找合法性和可能性。这种延续着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亦可能改变中国市场化发展的路径。
  • 作者:

    佟新;

  • 全文[ PDF 593.0 KB ] 2006.21(1)  共有 1932 人次浏览
  • 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
  • [摘要]为什么有人通过合会向多人借钱而不是一对一地分别向他们借这笔钱?这是本文提出的问题。作者把合会中的资金借出者根据其对资金借入者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分为“信息丰富者”和“信息匮乏者”,后者可以从前者的借贷行为中获得相关信息,此外聚会还加强了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监督。合会的这一信息汇聚机制能降低交易费用,帮助资金需求者从信息匮乏者处借到资金。作者采用在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调查数据和案例初步验证了这一机制的部分推论。 
  • 作者:

    张翔;

  • 全文[ PDF 832.0 KB ] 2006.21(4)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