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 [摘要]本文着重从意义关联的角度讨论社会科学田野工作中的深度访谈法。从深度访谈的性质出发,本文尝试分析了与访谈有关的诸种意义体系,并讨论相关的访谈方法。本文主张,访谈既应当以“悬置”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态度进入现场,同时又要随时保持反省;访谈的过程应以日常生活及生活史的结构为结构,以发现问题,追究问题,最后再讨论个案的普遍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访谈将不仅仅是单纯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环节。
  • 作者:

    杨善华,孙飞宇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5.20(5)  共有 2577 人次浏览
  •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 [摘要]本文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 ,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 ,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 ,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紧张”走入“宽松” ,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后 ,本文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变的基本战略。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51.0 KB ] 2005.20(2)  共有 2265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
  • [摘要]布迪厄对“学究眼光”的批评着眼于后者终会造成“社会失却”的问题,但他的知识论思路试图将社会分析在社会学研究和认识论上双向展开,从而使得社会学的思考能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对社会的思考。其进路逐渐体现为一种“社会学的社会学”,即把知识论的问题作为一种反思社会学来写作的风格。本文通过对布迪厄的重要概念“信念”(Doxa)在实践感、场域分析和符号权力三个面向上的整理,提供一种理解其作品社会学品质的路向。我们可以看到,于此意义上,他对学术场域的分析也是将后者作为科学理性本身的问题域来处理的。在他看来,惟其如此,社会学才能通...
  • 作者:

    田耕;

  • 全文[ PDF 1308.0 KB ] 2005.20(1)  共有 2994 人次浏览
  •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
  • [摘要]本文采取了在社会网络领域长久被忽视的阶层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对2000年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阶层地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网络规模大于工人阶层,前者的关系种类比后者更多元化。专业行政管理阶层和白领阶层比工人阶层拥有更明显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前两个阶层与网络成员的交往频率低于后者。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社会网络在性别、年龄和职业异质性方面高于工人阶层。总之,占据高阶层位置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比工人拥有更丰...
  • 作者:

    张文宏;

  • 全文[ PDF 543.0 KB ] 2005.20(4)  共有 1832 人次浏览
  • 纵贯性数据与生长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这篇文章演示了如何使用纵贯性数据和生长模型来回答关于“变化”和“趋势”的研究问题。首先,我们讨论纵贯性数据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优点;然后,通过比较几种纵贯性数据分析方法,揭示生长模型较之于其他传统方法的主要优势。我们还讨论了简单生长模型的几种延伸,包括对模型中固定效应的延伸和对随机效应的延伸。最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讨论的分析技术,并进而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这些技术,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范例来解释文中提到的主要概念和分析策略。
  • 作者:

    时歌,陈华珊

  • 全文[ PDF 679.0 KB ] 2005.20(5)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考察国家对多种社会组织的实际控制,提出了“分类控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根据社会组织的挑战能力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对不同的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这是一套国家利用“非政府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为社会提供公物品的新体制。通过与其他国家及社会关系类型的比较,文章指出,分类控制体系是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
  • 作者:

    康晓光,韩恒

  • 全文[ PDF 582.0 KB ] 2005.20(6)  共有 3046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 [摘要]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依据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考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状况。研究发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 ,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 ;主导声望地位评价的标准是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 ;但同时 ,相互冲突的多元评价标准仍有可能存在。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804.0 KB ] 2005.20(2)  共有 4116 人次浏览
  • 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
  • [摘要]文章以全国3183名城乡居民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与以前所做相关调查进行比较,作者发现,人们职业评价和未来择业取向的变化以及实际的流动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结构深层的变动趋势。首先,精英阶层的分化以及进入精英阶层渠道的增加开始引发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和社会结构的重组。第二,社会流动机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人们市场取向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企业家作为其社会成就的指示器。第三,价值观的改变引发了中国人整体人格提升的开始。种种迹象显示,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由发端时的单方面经济体制变迁时期进入...
  • 作者:

    许欣欣;

  • 全文[ PDF 998.0 KB ] 2005.20(4)  共有 1826 人次浏览
  • 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
  • [摘要]迄今对中国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收入和职业流动的分析上。本文则关心在分层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住房。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中的城市住户的分析,我们得以了解不同职业阶层在住房产权、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2 0 0 0年,72 %的城市居民户拥有住房所有权,比1 990年的2 4%增加了48%。户主职业地位高的住户在产权拥有率、购买租赁比、购房能力(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另一方面,自2 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住房面积和房屋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管理精英和专业...
  • 作者:

    边燕杰,刘勇利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3)  共有 1973 人次浏览
  • 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
  • [摘要]作为引领和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一的生物技术,其影响力从来不限于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贸易领域。“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震动,同时导致了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纷争和全球性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大豆生产与消费上的特点、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特性,使之在对待转基因大豆的态度上被认为独树一帜。在转基因领域,知识与权力的结合获得最为充分的显现,而在其中消费者不可能达致真正的知情,他们在面对一种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陌生事物时的不知所措...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1676.0 KB ] 2005.20(1)  共有 1653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白领在上海的社会职业结构中逐渐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他们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功能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新兴白领群体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文化适应、价值取向以及他们与体制之间存在的某种结构性分离,提供一个观察研究的视角,并以某种方式与当前国内关于白领研究的一些理论预设形成对话和讨论,进而引发读者对上海白领群体未来作用的再思考。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654.0 KB ] 2005.20(6)  共有 1745 人次浏览
  • 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
  • [摘要]通过对苏南和温州乡镇企业不同的改制方式的比较,本文分析了改制背后的政治因素。虽然财政约束、监管约束和信息约束可以部分地解释两地改制方式的差异,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地权力关系的不同,即政治约束。本文指出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解释了谁可以参与、谁被排除在外,谁的利益得到考虑、谁的利益可以牺牲。乡镇企业改制所揭示的问题对当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 作者:

    张建君;

  • 全文[ PDF 987.0 KB ] 2005.20(5)  共有 1934 人次浏览
  • 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
  • [摘要]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法律和政策保护越来越完善,但与此同时,农民工,尤其是伤残农民工的处境却依然不利。本文认为造成伤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悖论的原因在于伤残农民工的维权道路上存在着一个与赋权完全相反的剥权的过程。剥权主要表现为制度运作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连接机制。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和地方权力体系在制度运作实践中形成的去合法性、增大维权成本、对制度的选择性利用和弱化社会支持四种制度连接机制。
  • 作者:

    郑广怀

  • 全文[ PDF 700.0 KB ] 2005.20(3)  共有 2392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