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大于市场的政治经济学——重访卡尔·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
  • [摘要]“一场新型的保守革命, 以进步 、理性和科学——尤其是经济学 ——为掩护 ,正在使市场意识形态的复辟正当化 。”虽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生命的晚年不止一次地提出上述忧心忡忡的警告,但大多数为市场神话欢呼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由市场的恣意扩张曾经给人类带来的悲剧 。的确 ,苏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为有人宣称“历史终结”并将一切社会保护的主张扔进垃圾堆提供了口实, 可是,只要我们稍稍注意到这个所谓 “共产主义之后” (postcommunist)的世界仍然陷于苦难之中,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日益 步入“单向运动”的世界是否是人类文明的惟...
  • 作者:

    吕鹏;

  • 全文[ PDF 255.0 KB ] 2005.20(4)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
  • [摘要]布洛维在1974年是进入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机械工厂,这家工厂在30年前曾经是民族志学者罗伊的研究对象。根据这次工作经验,布洛维在1979年出版了《制造共识》一书,该书很快成为劳动过程研究的权威性著作。在书中,面对工人异常努力工作的现象,布洛维探讨了工作现场的阶级冲突与工人共识的模塑,从而得出了一个福柯式的结论,认为古典的“工厂专制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单纯的“强制力”无法形塑一套生产秩序,要确保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劳动过程就需要被重新组织,以达成工人的自愿性顺从。而身居其中之人们的特质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根据其自...
  • 作者:

    童根兴;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5.20(1)  共有 1997 人次浏览
  • “礼物”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读马塞尔·莫斯的《礼物》
  • [摘要]比较而言, 在交换理论的脉络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困扰着社会理 论进程所有命题的影子: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执, 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辨证 ,对功利主义的暧昧态度 ,对心理主义的欲说还休 ,对结构主义的爱恨交织, 西方与非西方“社会” 概念的矛盾语境……在那里你可 以发现所有伟大先驱的身影, 包括马克思 、涂尔干和齐美尔 ,在那里有 着对“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双重关注 ,在那里我们似乎更逼近那个社 会理论的核心论题“社会秩序何以可能”。所有这些我们几乎都可以从莫斯的作品中找到远见卓识的讨论 ,特别是他的名篇《礼物》 ,实有重新...
  • 作者:

    荀丽丽;

  • 全文[ PDF 282.0 KB ] 2005.20(6)  共有 2050 人次浏览
  • 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 [摘要]作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救国之路的一种探索, “ 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 就连梁漱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我诚然错 了。”(梁漱溟, 1993 :428)但是 , 80 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梁漱溟的兴趣 的恢复,以及我们由此想起的他当年的固执与一意孤行 ,却不容我们对 这场运动和梁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弃如敝屣。“乡村建设运动”结束 半个多世纪后, 中国农村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问题, 这些问题更无不促使人们重读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 。倒是梁先生在上述 那篇回忆文章中的另外一句话 ,更值得回味:“然而所见仍然没有错...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191.0 KB ] 2005.20(5)  共有 1841 人次浏览
  • 真假马丁——《马丁·盖尔的归来》读后
  • [摘要]在《马丁·盖尔的归来 :一个法国16 世纪乡村的冒名顶替与身份认证》(下文简称《马丁的归来》)这本精炼的著作中,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 (Natalie Zemon Davis)对于一则奇异的乡村故事的精致叙述, 向我们展 示了带有人类学理论关怀的历史写作是如何实践的 。这本初版于1983年的作品 ,数年之后便被誉为“新文化史”的滥觞 , 值得更多的读者给予关注。
  • 作者:

    吕文江;

  • 全文[ PDF 360.0 KB ] 2005.20(3)  共有 2123 人次浏览
  • 市场、政治、波斯纳之箭——评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
  • [摘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进路, 即对公共知识分子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和社会学分析;第二部分讨论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政治背景 ,即其政治立场和政治经验 ;第三部分讨论波斯纳著作本身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作 品的意义,看所谓“波斯纳之箭”(波斯纳 , 2002:16)是怎样回头射向波斯纳这位射手的。需要预先指出的是, 波斯纳特别强调,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方性”, 他的研究范围限于美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 而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 。波斯纳指出,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许多...
  • 作者:

    田立年;

  • 全文[ PDF 266.0 KB ] 2005.20(4)  共有 1802 人次浏览
  •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 [摘要]论文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论文发现,通过社会范畴化,基督群体和他群体之间的符号边界得以形成;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强化;而通过内群体惯例性的和典范性的社会行动,由群体记忆所承载的群体文化、群体风格和群体社会表征体系,以及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论文还期望为宗教研究和群体研究,甚至是普通群体符号边界论的构造,提供刺激和灵感。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1544.0 KB ] 2005.20(1)  共有 2093 人次浏览
  • 低层政府干预下的软风险约束与“农村合作基金会”
  • [摘要]本文在软风险约束的概念框架下对具有县乡银行特征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导致风险约束软化的两个结构性条件,即决策权分配和风险转嫁渠道;在决策权分配的讨论中,通过资金投放博弈和与之关联的等级博弈分析,指出合作基金会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的不可自我实施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决策权—责任结构和软风险约束之间的关系;在风险转嫁渠道分析中,归纳出三条和政府行为相联系的转嫁渠道;探讨了软风险约束下合作基金会对低还款率的漠视、低准备率的贷款冲动等行为特征。本研究的一个现实关怀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849.0 KB ] 2005.20(5)  共有 1695 人次浏览
  • 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
  • [摘要]在讨论技术与组织关系的研究中 ,有两种基本的理论模型 ,一为技术对组织的建构 ,认为技术引入组织后会重塑组织的结构或影响组织结构的变迁 ;另一为社会对技术的建构 ,认为技术是否适用取决于技术是否适应组织的结构 ,因而组织既有的结构直接影响了技术的创新。这两种模型均因为忽视了技术的实践性而没有获得技术与组织关系的机制。通过对传统制造企业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研究 ,我们发现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是一个技术提供方和技术使用方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因其技术结构性而具有组织刚性 ,同时也因其细节的可塑性而具有组织弹性 ;同样...
  • 作者:

    邱泽奇;

  • 全文[ PDF 699.0 KB ] 2005.20(2)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 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
  • [摘要]基于一个集体主义村庄的社区整合事实,本文从惯习和村规民约入手,考察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目的是想说明,尽管转型发生、分化呈现,但作为村庄共同体层面上的价值认同及集体经济秩序能够保持不变的重要因素在于村庄制度环境的制约。文章从集体消费、频繁的村庄内部流动和无闲暇时间的劳动三个方面,展现了村庄惯习作为无形的道德力量所起的整合作用;又以村规民约的比较分析,强调了作为村庄正式规范的刚性整合原则。它们的实践结果都是将个体整合于集体。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990.0 KB ] 2005.20(6)  共有 1912 人次浏览
  • “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
  • [摘要]为了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所引致的治理性危机,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来倒逼基层政府对自身进行改革。由于税费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为行政层级最末端的行为体,惟有被动地以“弱者的手段”回应上级压力,其客观结果却是农村公共产品阙如、基层政府运作困难,农村出现新一轮治理危机,由此形成向上的反倒逼现象,以致中央和省级政府只有采取新的措施,投放更多资源来解决农村问题。本文认为,朝着这个新趋向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农村社会的治理。
  • 作者:

    李芝兰,吴理财

  • 全文[ PDF 648.0 KB ] 2005.20(4)  共有 2125 人次浏览
  •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在4个维度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 作者:

    刘精明;李路路;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5.20(3)  共有 2341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