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寻求本土的概念来建构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本文认为,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概念是:人缘、人情和人伦。人缘是指命中注定的或前定的人际关系;人情是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秩序。三者构成的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这三者便构成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模式。其中,人情是它的基本样式,决定中国人际关系是什么,人伦是其制度化,决定怎么样,人缘是模式的总体原本,从根...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861.0 KB ] 1993.8(4)  共有 3529 人次浏览
  • 中国残疾人状况分析
  • [摘要]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具有快速、动荡的特征。这要求社会必须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为现代化扫清障碍。残疾人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文将从分析中国残疾人困境入手,探讨其原因、出路。 
  • 作者:

    周文林

  • 全文[ PDF 342.0 KB ] 1993.8(5)  共有 1166 人次浏览
  • 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
  • [摘要]周代的城邦国家是在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尚未解体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延伸,整个社会是国家(state)与社会(society)二元合一的结构。秦原是宗法制不甚严格的游牧部落,商鞅变法后,社会系统按照耕战合一的要求重新整合,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的结构模式。“夷狄之君”入主中原“礼义之邦”,秦以其政治体制加诸传统深厚的宗法社会,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两大系统相矛盾分离的社会结构。二者间的激烈对抗导致秦政权的崩溃。后来的统治者虽尽可能地对这种结构性矛盾加以调节,却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二...
  • 作者:

    陈明

  • 全文[ PDF 859.0 KB ] 1993.8(2)  共有 2171 人次浏览
  • ’93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择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学问题
  • [摘要]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和推动力,已失去原来“姓资”还是“姓社”的政治涵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市场经济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又不是唯一重要的,它需要许多配套的条件和必要的控制。
  • 作者:

    赵子祥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3.8(4)  共有 1504 人次浏览
  • 文化濡化及代沟
  • [摘要]文化濡化是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的过程,此概念关注的重心在文化、民族或社会的主体——人。本文认为,文化濡化是一个终身过程,人在母腹中已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濡化还是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进行的。每一文化都以其独特的设计保证该文化成员濡化的完成,这些独特设计又导致民族性的差异。濡化是时间轴上的文化传递,若其失真,就会出现代沟。代沟的外在表现是几代人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但其深层原因乃是文化的转型。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代沟并自觉促成文化转型的顺利实现。
  • 作者:

    钟年

  • 全文[ PDF 519.0 KB ] 1993.8(1)  共有 1663 人次浏览
  • 中国传统社会的皇权与精耕农业
  • [摘要]本文从皇帝个人专制国家与精耕农业的关系着手,运用中国历史的实证资料,通过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治水与救荒三个问题的分析,指出皇帝专制国家是中国传统精耕农业得以运作的平衡机制。这一平衡机制主要在精耕农业的两个层面,即生产力的层面与生产关系的层面发生作用,由此说明皇帝专制国家对精耕农业的干预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及深刻性的特点。
  • 作者:

    萧国亮

  • 全文[ PDF 618.0 KB ] 1993.8(3)  共有 1490 人次浏览
  • 中国违法婚姻现状分析
  • [摘要]1950年制定的婚姻法已颁布40余年,1980年制定的婚姻法也已实施10余年,但是违法婚姻在我国城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某些农村地区甚至相当盛行。本文首先对违法婚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详细分析了违法婚姻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最后指出,违法婚姻的存在主要由下述因素所致:1.封建的传统旧婚俗目前仍支配、影响着一些农民的生活;2.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重新恢复和加强;3.男女比例严重失调;4.精神生活的贫乏与淫秽物品的侵蚀;5.农民法制观念淡薄;6.法制不健全;7.执法不严;8.农民文化水平低;9.缺乏社会制约机制。最后作者并对治理违法婚姻的措...
  • 作者:

    张萍

  • 全文[ PDF 1183.0 KB ] 1993.8(5)  共有 1666 人次浏览
  • 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 [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是促进当时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重要机制。文章认为,宋代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推动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改变官吏阶层的结构、提高社会整合程度等作用。 
  • 作者:

    余保中

  • 全文[ PDF 308.0 KB ] 1993.8(6)  共有 1534 人次浏览
  • 深圳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 [摘要]一、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对文化领域产生辐射力、影响力和推动力。深圳建市以来,伴随对外开放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众多的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娱乐项目和文化艺术服务,均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市场,与深圳崛起的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一道,共同构成特区较为全面的市场体系。 文化市场的兴起,必然带来文化产业的发展。
  • 作者:

    杨宏海

  • 全文[ PDF 340.0 KB ] 1993.8(4)  共有 1770 人次浏览
  •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 [摘要]晚清的开放通商引起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崇尚洋货、从商热、金钱至上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的崩坏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维新运动的发生作了必要的铺垫。 
  • 作者:

    李长莉

  • 全文[ PDF 755.0 KB ] 1993.8(6)  共有 1049 人次浏览
  • 论“年轻的正式人”——一个对当代青年的解释性设定
  • [摘要]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青年和青年问题时通常以“边际人”作为本体规定。作者认为,这种“边际人”的设定是以成人社会的稳定性、成熟性为依据的。社会文化稳定、规范及规范体系的有效性、社会教化系统及体制的一致性等是确立“边际人”本体规定的先决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社会变迁加剧的非常态社会中,支撑着“边际人”本体设定的依据与条件已经或正在解体。同时,变革的社会已经把青年人推向正式人的行列。因而主张以“年轻的正式人”取代“边际人”的本体规定。
  • 作者:

    谢维和

  • 全文[ PDF 795.0 KB ] 1993.8(1)  共有 1048 人次浏览
  • 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职工的转职意愿及其国际比较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一度成为人们热切期望选择的工作场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对三资企业的日趋了解以及三资企业自身问题的逐渐显露,一部分三资企业职工的工作流向出现倒流。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
  • 作者:

    邵道生,冯伯麟

  • 全文[ PDF 923.0 KB ] 1993.8(4)  共有 1109 人次浏览
  • 个人本位、家本位与生育观念
  • [摘要]这是一项关于农民生育观念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学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农民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属于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生殖繁衍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人们无可选择的生活目的,或说是他们对生命周期作出的必然反应。当然,这一点是以传统风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若想改变这种行为方式及观念,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只能是不符合这一文化内在逻辑的行政手段;而中国农民生育观念的真正改变,则有赖于脱离农村的家本位环境,进入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营造的个人本位生活环境。
  • 作者:

    李银河,陈俊杰

  • 全文[ PDF 867.0 KB ] 1993.8(2)  共有 1629 人次浏览
  • 捕捉新的社会要素拓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团组织》简评
  • [摘要]由王颖、折晓叶、孙炳耀合著的《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是一部从社会组织的结构变迁及其构成要素的功能更新转换等角度剖析中国社会结构现状的力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游离于传统组织结构之外的个体与群体日益增多,同时又不断生成大量的“类组织”或“中介体”,在传统组织之外结成了大量的社团组织。
  • 作者:

    王颉

  • 全文[ PDF 95.0 KB ] 1993.8(3)  共有 1335 人次浏览
  • 水围村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初步调查
  • [摘要]水围村位于深圳特区内的福田区南部,与香港元郎隔河相望,东南面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口岸——皇岗口岸,旁边是正在兴建的深圳市保税工业区。全村共有168户560人,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海边防区、交通不便,历来被称为“穷水村”。以前许多青年外逃香港,如今纷纷回村定居。80年代,水围村发生了巨变,正在逐步实现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非农转变。目前已有村办企业20个,固定资产3200万元,已建成小学、幼儿院、敬老院、文化大楼等设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本文从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主要方面来探讨水围村的社会变迁。...
  • 作者:

    答旦

  • 全文[ PDF 507.0 KB ] 1993.8(2)  共有 1602 人次浏览
  • 传统农业地区的婚姻特征——山东省陵县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一个县婚姻状况的考察,总结出农村婚姻的几个主要特点,并将其置于发展背景下与过去、与城市婚姻作了比较,从而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婚姻作为亚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婚姻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社会动态发展中,很难确定婚姻和经济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因为婚姻作为人类种的繁衍的基本形式和人性的展示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客观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农村婚姻变迁,注意婚姻观念、行为和社会情境的内在联系。
  • 作者:

    张立平,樊平

  • 全文[ PDF 755.0 KB ] 1993.8(5)  共有 1168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民文化转型的纪录——评《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纪实》
  • [摘要]在研究中国文化的众多著作中,《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纪实》以其崭新独特的风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好评。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都有所研究和议论,但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文化却很少有人如此系统全面地予以社会学与历史学理论特色的探究。
  • 作者:

    丁守和

  • 全文[ PDF 176.0 KB ] 1993.8(3)  共有 1191 人次浏览
  • 人口“逆淘汰”:一个事实抑或一场虚惊——兼评近年有关人口“逆淘汰”的一些流行观点
  •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时下众说纷纭的人口“逆淘汰”问题。作者认为,与其说中国存在人口素质的“逆淘汰”,不如说是人口的“逆淘汰”来得准确,并据此明确界定了讨论对象。作者对以往论者所假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提出三点质疑,认为不能用生育率的相对差异去简单替代人口素质本身的诸多差异,这是必须澄清的一个基本认识。再者,本文的分析表明:局部地看,“逆淘汰”问题理当引起关注,但从全国范围看,没有理由认为“正淘汰”不是主要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佐证)。比较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及其程度是人口淘汰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控制方式...
  • 作者:

    穆光宗

  • 全文[ PDF 576.0 KB ] 1993.8(6)  共有 1513 人次浏览
  • 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5个市镇12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所得资料为依据,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四个大的方面运用19项具体的指标对独生子女家长与非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测量、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两部分家长在溺爱孩子的行为表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否定了独生子女家长比非独生子女家长更溺爱孩子的假设,也否定了近年来社会上所存在的那种认为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的偏见。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552.0 KB ] 1993.8(1)  共有 1964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