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牧民生活方式考察与思考
  • [摘要]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它不仅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而且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部生活活动,研究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推动经济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作者:

    乌兰察夫

  • 全文[ PDF 313.0 KB ] 1988.3(3)  共有 1645 人次浏览
  • 首钢知识分子的结构、作用和特点
  • [摘要]?1978年10月15~25日,我们以“改革后首钢职工队伍的变化”为题,在首钢进行了短期调查。知识分子问题是这次调查的内容之一。 一、知识分子的结构 关于知识分子,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的定义,首钢划分知识分子的标准是有技术职称的和有中专以上学历但尚未取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 作者:

    首钢改革后职工队伍变化状况调查组

  • 全文[ PDF 310.0 KB ] 1988.3(2)  共有 1392 人次浏览
  • 反常分配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分配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直接制约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表现着个人或阶层的社会地位。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分配关系比其它任何关系都更加引起各社会阶层普遍、持久、高度的关注,因而分配关系上的社会心理也就比其他方面的社会心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 作者:

    杨胜坤

  • 全文[ PDF 419.0 KB ] 1988.3(4)  共有 1610 人次浏览
  •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分层和待遇偏低问题
  • [摘要]一、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 “知识分子”一般是对有文化知识人的泛指,至今还没有确定准确的含义,各有备的理解。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为了在社会各阶层中把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加以区分,需要有一个能操作的定义。目前由于定义不清,在实际工作部门中的概念比较混乱。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26.0 KB ] 1988.3(6)  共有 1404 人次浏览
  • 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
  • [摘要]在社会学界一般称四十年代(指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社会学传入中国的30多年,仍是舶来品。所以,如何使社会学的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使社会学中国化,成为30—40年代社会学的中心任务。吴文藻、费孝通倡导的社区研究及孙本文为代表的系统社会学研究,都为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努力。该期的特殊情况是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学者云集我国西南边陲,西南成为社会学的基地。
  • 作者:

    杨雅彬

  • 全文[ PDF 587.0 KB ] 1988.3(1)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综述
  • [摘要]由本刊召开的“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于1988年3月2日在京召开,从事研究农村和农村社会学的近40名学者到会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素质和行为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80.0 KB ] 1988.3(3)  共有 1422 人次浏览
  • 北京城镇个体户中的流动人口
  • [摘要]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和市劳动服务公司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最近对北京市城镇地区个体工商户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目前北京城镇地区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其中关于个体户和雇工的资料,为我们正确分析城乡劳动力流动情况、更好地认识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调查也表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用工已成为流动人口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 作者:

    李豫,唐步

  • 全文[ PDF 214.0 KB ] 1988.3(2)  共有 1448 人次浏览
  • 延安地区社会经济调查及其改造设想
  • [摘要]我们中山大学社会学系85级研究生一行7人,于1986年7月12日至8月2日到延安地区进行社会凋查。在延安行署办公室的建议和安排下,我们深入到子长、黄陵两县的4乡共8个村,与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接触。共搜集统计资料、表格200余万字,召开各种座谈会、访问会26次;发、收问卷152份;调查谈话350余人次。回校后,在校、系有关方面的指导下,写成近10万字的《延安调查报告集》。其中主体报告《延安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及其改造的设想》共55 000字,本文为该报告的摘要。
  • 作者:

    陈年

  • 全文[ PDF 325.0 KB ] 1988.3(3)  共有 1553 人次浏览
  •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私营企业主就是当今中国正在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 作者:

    贾铤,王凯成

  • 全文[ PDF 394.0 KB ] 1988.3(6)  共有 1359 人次浏览
  • 对十二所大学学生需要动机的研究
  • [摘要](一)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测查了大学生两个系统的优势需要。在追求性优势需要方面,就所涉及到的需要类型而言,被测学生中以实现抱负为优势需要的人数最多,占到50%以上。以改造世界、优胜、友谊、自由、安定为优势需要的均为8%左右。以性爱、吃穿为优势需要的比例极小。 在回避性优势需要方面,被测学生中最难以忍受受轻视、受威胁的人数最多,约占三分之一,难以忍受无才、无作为的分别占五分之一以上,难以忍受制约的占七分之一以上,难以忍受孤单,无性爱对象和挨饿的人数比例很小。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回避性优势需要处于中等层次的人数比例大一...
  • 作者:

    石秀印

  • 全文[ PDF 1084.0 KB ] 1988.3(4)  共有 1583 人次浏览
  • 论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
  • [摘要]一、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方针,把我国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作为整个社会改革先导的农村改革,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农村改革是紧紧围绕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展开的。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小城镇的崛起,由衰到兴,成为社会变迁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至今,我国已有县城镇和建制镇1.2万个,乡级镇4万多个。
  • 作者:

    吴大声,邹农俭,居福田

  • 全文[ PDF 958.0 KB ] 1988.3(2)  共有 1102 人次浏览
  • 改革以来河北省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
  • [摘要]1952年河北省社会劳动者1345.04万人,其中93.7%是农民,工人只占3.6%,知识分子占1.8%,当时有个体劳动者12.74万人,占0.9%。1978年我省社会劳动者增加到2141.02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795.98万人,即增加了59.2%,社会群体构成发生了四个方面变化。
  • 作者:

    王义豪,贺银凤

  • 全文[ PDF 231.0 KB ] 1988.3(6)  共有 1190 人次浏览
  • 论城乡一体化
  • [摘要]一、实践提出的课题 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一些同志将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称之为“城乡一体化”。本文即拟就城乡一体化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668.0 KB ] 1988.3(5)  共有 1478 人次浏览
  • 老年社会学的对象、领域和作用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发展,老年学在兴起。老年学的研究,首先是从医学和生理学开始的。继之而起的是心理学领域。至于老年社会学的抬头,则是晚近以来的现象。 “老年社会学”这一术语,是1943年首先由 E·J·斯蒂格利茨(E·J·Steiglitz)所使用。与此同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的社会调适研究会主席E·W·伯吉斯(Ernest·W·Burgess)开始着手进行被称为“第一次对老年的社会学方面进行描述所作的有组织的尝试”。这一工作的成果是1948年出版的奥托·波拉克(Otto·Pollak)所著的《老年的社会调适》一书。...
  • 作者:

    胡汝泉

  • 全文[ PDF 398.0 KB ] 1988.3(1)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
  • [摘要]关于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倡议近年来已得到我国法学界的一定关注,有关项目也已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我国的大规模立法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从而使立法精神向社会深层的渗透成为紧迫课题、经济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从而使法律对策的选择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作者:

    赵震江,季卫东,齐海滨

  • 全文[ PDF 1496.0 KB ] 1988.3(3)  共有 1881 人次浏览
  • 从首钢承包制看全民企业的内部分层
  •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各部分职工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相互关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要使这些企业的生产得到发展,首先应该调查了解职工队伍内部的社会分层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调适各部分职工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 作者:

    戴建中

  • 全文[ PDF 301.0 KB ] 1988.3(6)  共有 1121 人次浏览
  • 法社会学研究引论
  • [摘要]法社会学是产生于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法社会学,亦称法律社会学、社会学法学,在西方和苏联东欧国家,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起来了。 19世纪末的西方,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法学领域出现了社会法学派及其所谓“法的社会化”理论。欧洲大陆的自由法学派和在美国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学法学派,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强调“法的社会化”,为资产阶级社会中法社会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 作者:

    陈明华

  • 全文[ PDF 154.0 KB ] 1988.3(1)  共有 1716 人次浏览
  • 湖南省常德地区私营经济考察报告
  • [摘要]常德地区位于洞庭湖西岸,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粮、棉、油、鱼、猪、麻、茶、烟、果等大宗农副产品,均居全省前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198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的组合是6:3:1,其中乡镇企业收入达23.8亿元,比1979年增长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8元,比1978年增长2.3倍。这在全国也可以算作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 作者:

    石成林

  • 全文[ PDF 874.0 KB ] 1988.3(6)  共有 1158 人次浏览
  • 论法律文化
  • [摘要]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正象在文化研究中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一样,法律文化也可以分为“大法律文化”和“小法律文化”。前者包括所有与法律有关的制度、思想体系、观念、行为模式、知识、习惯和心理,而后者则仅指法律观念、法律心理、法律经验与知识、法律传统,以及一些与它们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体系的部分。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是“小法律文化”概念。
  • 作者:

    刘学灵

  • 全文[ PDF 490.0 KB ] 1988.3(1)  共有 1999 人次浏览
  • 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 [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所谓社会目标,是指某一社会体系根据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所确定的该体系发挥功能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状态。确定特定的社会目标,是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并非是一个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过程,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讲:“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没有一定的人进行活动,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 作者:

    郑杭生,李路路,李强

  • 全文[ PDF 672.0 KB ] 1988.3(5)  共有 1313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