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共同富裕愿景下的幸福感提升:双重公平论的视角
  • [摘要]共同富裕无悖于微观正义,才能激发效率,使个体获得符合微观正义原则的应得预期进而提升幸福感;共同富裕体现宏观正义,才能保障普惠福祉,在宏观层次上降低生活不确定性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分析CGSS2010资料发现,微观公平感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显著相关,但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显著相关,却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和微观公平感均与平均主义原则认知负相关,二者能独立提升幸福感且效应可加。
  • 作者:刘欣、胡安宁
  • 全文[ PDF 1527718.0 KB ] 2023.38(1)  共有 3600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的财政再分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动态效应与制度逻辑
  • [摘要]分税制以来,地区间财力差距经历了一个从扩大到收敛的动态过程。分税制改革初期,中央实质财政能力仍然不足,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力度很弱,地区间财力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实质财政能力明显强化,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后区域间财力差距开始逐步收敛。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蕴含着政治和治理的双重逻辑:中央更关注其政治逻辑,地方政府则面临一个复杂的治理逻辑,二者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张力,需要有效整合和平衡。
  • 作者:焦长权、王伟进
  • 全文[ PDF 1627016.0 KB ] 2023.38(1)  共有 2081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的社会治理之道——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 [摘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经济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创新蓬勃、产业升级和财税公正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石,社会保护、社会服务和社会流动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柱。这六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在于践行社会治理的理念,实现多方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多种治理机制互补、嵌合、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互动以完善行政机制、强化市场机制、激活社群机制,建立运作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各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 作者:顾昕
  • 全文[ PDF 1579363.0 KB ] 2023.38(1)  共有 2318 人次浏览
  • 教育扩张与分布型教育不平等——复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演化性质及其检验
  • [摘要]学校教育机会具有“得到即满足”的充要特性,教育机会供给扩大意味着机会分布不平等下降。受教育年限的复合基尼系数是各机会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本文以数学推导和数值模拟证明,复合教育基尼系数随教育扩张而下降是其内在的固有性质。利用Barro-Lee世界教育面板数据,本文以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基本性质,并建立了教育基尼系数演化形态的解释模型。结果显示,各级教育衔接时序、扩展速率是影响复合教育基尼函数演化的直接因素。
  • 作者:刘精明
  • 全文[ PDF 2258240.0 KB ] 2023.38(1)  共有 2565 人次浏览
  • “任人唯贤”的制度悖论——以明代科举为例
  • [摘要]本文总结了人才选拔的三个重要制度目标,即公平性、匿名性与有效性,并以这三者间的矛盾和取舍为框架梳理有关任人唯贤的文献与历史实践。基于我国科举制巅峰时期(明代中期)的制度细节和对中国传记数据库中12752名进士信息的量化分析,本文揭示了集中式人才选拔制度在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悖论,即难以同时协调上述三个目标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任人唯贤作为一种社会选拔制度,既受制于选拔者的能力与私利,又受制于区域或个体间的起点不公平。
  • 作者:柯荣住、洪伟、郑恩营
  • 全文[ PDF 1430167.0 KB ] 2023.38(1)  共有 3022 人次浏览
  • 口述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难解之题
  • [摘要]口述史内容涉及事件史和生命史。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事件史的口述研究较为充分,但事实上生命史才是口述史研究的底蕴,它也是口述史具备人文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人文性是指立足于个人并关注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知识。口述史人文性更聚焦于生命史,对由细节堆积起来的人生史报以极大耐心和敬意;人文口述史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甚至不会忽视口述者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而以社会建构视角来探查这一存在的社会成因。
  • 作者:刘亚秋
  • 全文[ PDF 1408817.0 KB ] 2023.38(1)  共有 2551 人次浏览
  • 此情或可待:“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
  • [摘要]本文关注“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间接探讨了冲动等不可观测主观因素在我国离婚决策中的角色。基于民政部2018—2021年省—季度统计数据,辅以国家统计局、裁判文书网、百度指数等数据,本研究通过事件研究和双重差分等政策评估方法交叉验证发现,“冷静期”使得各省各季度离婚登记数量平均减少1.03~1.32万对,较前三年降低了33%~42%。在以往复婚较普遍、青年离婚占比较大、对“冷静期”等离婚相关信息搜索较多的地区降幅更大,揭示了部分潜在作用机制。
  • 作者:董浩
  • 全文[ PDF 1556549.0 KB ] 2023.38(1)  共有 4128 人次浏览
  • 坛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人类学解读
  • [摘要]本文尝试揭示位于川青交界的果洛和色达如何在19世纪成为藏族眼中代表佛教宇宙的坛城。除了呼应当代人类学对“地方”概念的重构,这个发现还能证明这片历史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牧区曾存在一个从文明边缘成长为中心的想象。费孝通在论及藏彝走廊时有“一子相连,全盘皆活”的期许,挖掘藏区边缘坛城宇宙观的历史有助于实现这个愿景,与东南亚人类学的比较则可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表征提供一个人类学解读。
  • 作者:李晋
  • 全文[ PDF 1545879.0 KB ] 2023.38(1)  共有 2293 人次浏览
  • 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机制研究——分析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在知识政治时代,当代中国专家广泛参与政策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在这一“新常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驱动机制?本文运用分析社会学的机制解释模型,以专家和决策者的动机及双方的连接机会为分析框架,建构了专家参与的“吸纳—嵌入”“委托—代理”“舆论—回应”和“汲取—知识池”四类理想机制。通过对“五年规划”和“新医改”政策案例的过程追踪,本文验证并分析了四类专家参与机制的运行、特色及趋势。
  • 作者:张云昊
  • 全文[ PDF 1463688.0 KB ] 2023.38(1)  共有 2929 人次浏览
  • 制造“乡愁”:乡村视频博主的内容生产与职业身份生成
  • [摘要]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 作者:王昀、杨寒情
  • 全文[ PDF 1414770.0 KB ] 2023.38(1)  共有 3960 人次浏览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
  • [摘要]从1982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作者:

    胡洁、周晓虹

  • 全文[ PDF 3209093.0 KB ] 2023.38(2)  共有 2903 人次浏览
  •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 [摘要]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 作者:赵一璋、王明玉
  • 全文[ PDF 2144530.0 KB ] 2023.38(2)  共有 4464 人次浏览
  • 透视算法黑箱:数字平台的算法规制与信息推送异质性
  • [摘要]本研究借鉴实验和逆向工程方法,通过设置若干虚拟账号与数字平台进行长时间真实互动,以尝试真正进入算法的政治化空间,分析算法规制对用户信息获取异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的高度复杂化、精细化和隐蔽化。从信息主题维度看,算法增加了个体获得多样化主题信息的机会。从信息语义维度看,算法强化了过滤气泡效应,出现信息推送的窄化和固化,不同个体被算法框定在语义向量空间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被推送特定语义维度的信息。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3803493.0 KB ] 2023.38(2)  共有 3429 人次浏览
  • 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综论
  • [摘要]新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2099841.0 KB ] 2023.38(2)  共有 2613 人次浏览
  •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 作者:王小章
  • 全文[ PDF 2352057.0 KB ] 2023.38(2)  共有 3152 人次浏览
  •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机制导入茶叶生产的劳动过程,引发制茶技能重组。在栽培采摘环节,茶农技能因外部赋能升级为被认可的规范技能,茶叶量质和农民收入均得到提高;而在鲜叶收购、茶叶炒制、成品销售等环节,技能控制权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下乡资本那里,茶农技能遭遇降级和替代。茶农及其制茶技能的双重标准化在乡村场景中交汇互动,成为影响茶叶产业化效果的实践逻辑。提升农民技能,建构农民主体性,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发展、农业转型的利好。
  • 作者:王星、周重礼
  • 全文[ PDF 2393482.0 KB ] 2023.38(2)  共有 2858 人次浏览
  • 金融化时代农业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基于中国西南高地玛咖产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全球农业食物体系的金融化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流通领域的投机积累活动,本文将生产的维度包括进来,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农业领域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以求更全面地把握农业金融化的特点及其对农户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玛咖产业的考察发现,基于种源垄断的产业链控制既是农业投资者获取垄断利润的有效途径,又是其捕获投机利润的基础。研究表明,农业金融化不仅是资本积累的投机化转向,而且是资本积累垄断性的增强。在垄断的积累结构中,小生产者无法凭借低成本经营赢取市场生存和发展,他们往往还是投机赢利模式下的危机承...
  • 作者:阮池茵、丁玲
  • 全文[ PDF 2916540.0 KB ] 2023.38(2)  共有 2585 人次浏览
  • 从“自保式执行”到有效治理——地方自主性实践的制度路径转换
  • [摘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 作者:方珂、张翔、蒋卓余、练宏
  • 全文[ PDF 2857592.0 KB ] 2023.38(2)  共有 247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