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
  • [摘要]本文以对某大型国企C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伴随该过程的组织文化转型的个案为例,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前后组织文化可能发生的变迁,变迁的机制及在组织层面变迁得以发生的条件。研究表明,伴随信息技术的应用,C公司的文化从人情文化向职业文化转变;变迁发生的三重机制包括技术强迫、管理层设计和员工群体的调适;技术能否引致组织文化变迁取决于技术能否获得足够强大的组织合法性。最后作者探讨了本研究对当前国企二次改革的意义。
  • 作者:任敏
  • 全文[ PDF 1035.0 KB ] 2012.27(6)  共有 2428 人次浏览
  • 从利益诉求的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
  • [摘要]社会管理不是要追求一个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要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建立一个有序的关系。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和日显激烈的趋势与普遍存在的“个体化诉求”和利益博弈力量不对称相关,与利益诉求的转型和群体博弈制度的缺失相关。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搭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的利益博弈平台,探索利益诉求的群体表达机制;需要搭建能累积以网络、信任和规则为要素的社会资本的平台。由此,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地带”才能重新形成,政府才能真正回归到法律的执行者、秩序的维护者角色。
  • 作者:

    蔡禾

  • 全文[ PDF 287.0 KB ] 2012.27(4)  共有 2369 人次浏览
  • 选择性应付: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
  • [摘要]本文把某些城市社区居委会有选择地采取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乃至欺骗的办法应付上级派发的各种工作压力的现象概括为选择性应付行为。通过构建街道办(政府)、居委会、居民三者间行动逻辑和策略选择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对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行为为何发生以及何以可能发生加以解释:一方面,居委会组织内部人力、财力、权力、时间等资源的极度短缺,造成了居委会协管能力严重不足,作为“弱者”,居委会只能以应付的方式来抵触上级政府的超负荷压力。另一方面,在职责同构和压力型体制的行政环境下,上级政府尤其是街道办事处迫于向居委会寻求政绩支...
  • 作者:

    杨爱平 余雁鸿

  • 全文[ PDF 653.0 KB ] 2012.27(4)  共有 2719 人次浏览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
  • 作者:齐亚强 牛建林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2.27(1)  共有 2894 人次浏览
  • 离婚风险的影响机制——一个综合解释模型探讨
  • [摘要]国外主流文献以双方年龄、教育、宗教和种族等人口特征的相对差异来测量夫妻的异质性,本研究认为这难以反映两性异质的真正内涵,继而改用双方在观念、性格、旨趣、生活习惯、消费意向/习惯、子女教育和处理亲属关系等方面协调适应的同质性作为检验离婚风险的异质假说,同时将婚姻互动论、离婚成本分析、家庭压力论、文化规范论和替代选择假说的相关变量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进后纳入一个综合分析模型,以上海、兰州城乡4区域的概率抽样调查资料来检视离婚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异质性指标更具解释力,异质假说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而且综...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519.0 KB ] 2012.27(2)  共有 2392 人次浏览
  • 新制度落实:单位内部的上下分际及其运作
  • [摘要]本文试图在决策层与单位成员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中,讨论新制度落实的决策逻辑、行动特征以及合法性获得等内部运作问题。案例显示:新制度的落实首先是一个台后“决策”的运作过程,其基本的逻辑是“以特定的政策将特定的人放在特定位置上”;由于缺乏“定群体的稳定共识”,单位成员的行动反应呈现出一种相互牵制的特征,从而降低了修改制度文本的可能性;新制度实施方案的合法性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与仪式性组织活动所建构的情境压力及其对表决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有关。概言之,新制度的落实是一个克服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的结构性张力的过程。
  • 作者:

    张兆曙

  • 全文[ PDF 1814.0 KB ] 2012.27(3)  共有 2305 人次浏览
  • “中层理论”应用之再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的分析
  • [摘要]自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中层理论”以来,“中层理论”不仅在社会学界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跨学科的意义上也受到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者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层理论”在跨学科方面的应用前景发表了看法。首先,本文讨论了“中层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及其运用限度;其次重点考察了西方中国学研究中应用“中层理论”的成败得失;再次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中国自身传统资源中发掘“中层理论”的若干要素以避免盲目移植西方理论的问题。
  • 作者:杨念群
  • 全文[ PDF 539.0 KB ] 2012.27(6)  共有 2475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 [摘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秩序。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构成社会群体矛盾与冲突的基本特征;而整合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正确处理市场化背景下权力和权利的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在发展阶段和转型路径的约束下,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和日益深化的市场化程度,公开、参与、平衡是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重塑社会秩序的基本理念和方向。
  • 作者:李路路
  • 全文[ PDF 554.0 KB ] 2012.27(2)  共有 2439 人次浏览
  • 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
  • [摘要]本文以1985年以来全国大型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生育水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变化范围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更替水平,二孩生育目标占绝对优势,潜在二孩生育的比例不到50%。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也不会引起很大的出生人口堆积。
  • 作者:王广州 张丽萍
  • 全文[ PDF 1078.0 KB ] 2012.27(5)  共有 2088 人次浏览
  • 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
  • [摘要]作为20世纪上半叶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在其从事研究的近30年间对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从文化和心理因素入手,建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学术努力,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和心理还原主义的色彩。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孙本文充当了中国社会学建设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角色,最早尝试用社会学理论来推动苦难中国的社会建设,并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些努力,既反映了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的天真与无奈,也反映了社会学家介...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648.0 KB ] 2012.27(3)  共有 2958 人次浏览
  • 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资本与市场化
  • [摘要]社会资本与市场化的关系是:对于市场化而言,社会资本是一种有益的非市场力量,还是市场力量的另外一种形式?从文献中可以看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均属不易被操作化的变量,因此围绕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对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大型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的不同测量对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关系的判定影响很大;但是三种不同的测量仍然产生了一个一致性结果,即市场化进程在提升了社会资本的“认可度”的同时降低了社会资本的“含金量”。
  • 作者:

    张文宏 张莉

  • 全文[ PDF 967.0 KB ] 2012.27(5)  共有 2161 人次浏览
  • 身体的征用——一项关于体育与现代性的研究
  • [摘要]对现代性的反思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常谈常新的话题。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身体社会学和身体人类学为诠释这一话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体育作为一个集中展示身体的领域,举国体制下的民族国家体育制度为透过身体诠释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本研究选取女子举重这一具有鲜明男性气质特征的女性运动项目,透过身体这一解释路径来阐述民族国家是如何通过与家庭权威力量的合谋将对个体身体、特别是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女性身体的利用,与其自身对现代化的渴望相融合。在此过程中,国家通过家庭实现具体的权力实践,迫使个体本身也参与到这场权力的构建...
  • 作者:

    孙睿诒 陶双宾

  • 全文[ PDF 606.0 KB ] 2012.27(6)  共有 2243 人次浏览
  • 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
  • [摘要]“后社会学”一词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社会学有所不同的社会研究思路,“后社会史”和“多元话语分析”可以视为它的两个具体范例。“话语建构论”和“多元主义”是“后社会学”的两个核心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我们人类经验、思考、言说对象的所有“社会”现实都只是一种由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建构起来的“话性实语在”,这是“后社会学”范式的主要意义所在。人们对“后社会学”的许多批评有的是出于误解,有的禁不起深究。
  • 作者:谢立中
  • 全文[ PDF 741.0 KB ] 2012.27(1)  共有 1995 人次浏览
  • 增长、就业与社会支出——关于社会政策的“常识”与反“常识”
  • [摘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学界和公共平台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政策汲取的税收会扭曲市场激励机制,而且通过提供慷慨的保障弱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动机,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支出具有刚性,难以控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保护与就业的关系,以及社会支出是否可控三个议题,从而否定了社会政策是短视国策的看法。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富与矛盾都在积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不可能继续依赖海量的投资和不稳定的外部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社会保护体制建设,将社会保障视...
  • 作者:刘军强
  • 全文[ PDF 736.0 KB ] 2012.27(2)  共有 2362 人次浏览
  • 韩国人推特网络的结构和动态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人推特网的分析来掌握推特网络的结构和动态。作者追踪了自2010年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133365个韩国人推特帐号,并进行网络分析。文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分析了韩国人推特网络的一般性特征、回推(RT)信息的特性和超链接(URL)现状;后半部分对推特中成为热点的“中秋节假期暴雨”和有关“理念性消费发言”的相关推(tweet)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虽然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但可能具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意涵:根本上来说,推特是交流和谈论的空间,对已被广泛熟知的幂律分布进行社会科学的解析时需要多加留意;另外,推特...
  • 作者:张德镇 金倚勋
  • 全文[ PDF 1120.0 KB ] 2012.27(4)  共有 2399 人次浏览
  • 市场化改革与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效应
  • [摘要]社会网络资本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本文将社会网络资本区分为潜在的和动员的两种形式,发现:随着两类社会网络资本的递增,人们的收入回报增加,但回报率递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潜在性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回报率递减,但动员性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回报率递增,而递增速度随之衰减。本文从资源多元配置方式的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社会网络资本收入效应的变化逻辑。
  • 作者:张顺 程诚
  • 全文[ PDF 732.0 KB ] 2012.27(1)  共有 2771 人次浏览
  • 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户普遍了解新农保,参保积极,但缴费水平偏低;宣传动员有助于提升农户信息了解程度,从而提升农户参保广度,但对参保深度无显著影响。当信息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完全经济理性行为,情理动员无显著影响;当信息不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有限理性行为,情理动员可以提升参保广度,但参保深度不足。社会动员效力与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相关。在当前经济理性主导下,社会动员必须符合农户的经济利益。作为后发展国家,社会成员对新制度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有限,社会动员具有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功能。
  • 作者:钟涨宝 李飞
  • 全文[ PDF 565.0 KB ] 2012.27(3)  共有 2248 人次浏览
  •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作者:崔岩
  • 全文[ PDF 588.0 KB ] 2012.27(5)  共有 3122 人次浏览
  • 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
  • [摘要]近年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但鲜有研究注意到其方法论含义并科学地选取研究策略。事实上,学术界对于定量定性方法的结合仍有争议,而且不同的结合方法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含义也不同,对于研究结论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同。本文以中产阶级消费模式的研究为例,详细阐述了该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原因、目的、方法论、具体研究策略及其应用。文章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说明了混合研究方法如何丰富和深化了研究结论,如何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为背景挖掘了消费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 作者:

    朱迪

  • 全文[ PDF 895.0 KB ] 2012.27(4)  共有 3454 人次浏览
  • “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
  • [摘要]土地改革中农民的诉苦是近年来引起反思的问题,反思的焦点集中在农民能否在诉苦中自主而真实地进行表达。本文指出,整体的生活贫困及阶级化的社会苦难认知模式的确是农民响应诉苦的基础,但农民却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与价值、情感认定来理解与迎合诉苦的。因此,诉苦中农民的说话并非完全是阶级化社会苦难模版的再现,而是对这个模版的接受、利用、改造、规避、沉默甚至抵制的多重选择。本文着重强调农民作为说话主体对于阶级化诉苦话语空间的选择性适应,认为在这种选择性适应中,农民有可能借诉苦来舒张自身的利益与情感价值诉求,同时又以各...
  • 作者:吴毅 陈颀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2.27(6)  共有 266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