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房子与骰子:财富交换之链的个案研究
  • [摘要]在礼物—交换理论中,“互惠”是一个支配性的概念,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也深受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浙江村落的民族志资料,考察了“家户经济”中财富的流通模式,并反思了互惠概念在解释中国社会方面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在村落和家户中,互惠行为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工作、交易、人情来往、赌博等。与此同时,在家户经济中,还有一些“不可转让之物”,如土地、坟墓、房屋等财产,这些“传家宝”只能向下逐代传递,而不能进入流通的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在研究汉人社会时,运用费孝通的“反馈模式”,也应考虑他关于“根”的论述。...
  • 作者:赵丙祥 童周炳
  • 全文[ PDF 901.0 KB ] 2011.26(3)  共有 2118 人次浏览
  •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 [摘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即人类如何从有限经验观察推论必然因果关系?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论的逻辑,指出只有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相关才能推论因果,为现代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有限,更为常用的是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和个案数据定性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用统计控制模拟实验控制,也能有效检验因果命题。定性分析是理论与经验的反复碰撞,有利于提出新理论或新假设。本文强调,因果解释一定包括机制解释,而机制解释一定是理论解释。因果理论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
  • 作者:彭玉生
  • 全文[ PDF 886.0 KB ] 2011.26(3)  共有 3170 人次浏览
  •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
  • [摘要]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的批判性梳理,本文基于理性选择视角提出一个以“利益契合”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框架,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的比较案例予以验证。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契合程度决定了国家对社会组织选择支持还是限制,这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和较高的自由裁量权有关。新分析框架更强调国家在处理与社会组织关系中的策略性选择和低制度化程度,较之源自于西方的理论概念(如公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和治理理论)能更深入地揭示国家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质,同时也是对本土理论(如分类控制理论)的拓展与修正。...
  • 作者:

    江华 张建民 周莹

  • 全文[ PDF 505.0 KB ] 2011.26(3)  共有 2347 人次浏览
  • 行政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过程为个案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各种社会权力的生长及其自主性的发育,引发了行政权力生产与再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调整。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内的再生产与延伸至社会领域的再生产,在所依赖的资源、行动的策略及权力运作的机制等方面皆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本文以2003年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为案例,结合2006年和2009年直选的调研,从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具体实践层面观察、分析,以揭示行政权力是借助哪些资源、通过怎样的行动策略重构城市社区权力关系,并完成在社会领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
  • 作者:

    耿敬 姚华

  • 全文[ PDF 738.0 KB ] 2011.26(3)  共有 1971 人次浏览
  • 从边缘到主流:政府管制与摩门教的变迁
  • [摘要]在讨论教派向教会转变时,已有的研究往往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的代际更替、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等,很少有人关注政府的影响。本文以摩门教放弃重婚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管制对教派变迁的影响。作者发现,摩门教之所以主动降低与周围社会的张力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法律行动迫使摩门教放弃了重婚实践。美国政府的耐心、克制和适度压力与摩门教的适时妥协避免了矛盾的扩大,也使得摩门教的争议性日趋降低,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通过对摩门教的个案研究,本文扩展了教派—教会理论的内容。
  • 作者:卢云峰
  • 全文[ PDF 382.0 KB ] 2011.26(3)  共有 2036 人次浏览
  •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 [摘要]列斐伏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具有无意识特征的基础性的层次,它饱受由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所主导的工业文明和官僚统治制度所带来的异化之苦,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它日益经受着语言和符号的霸权,而它所包含的空间生产则使资本主义得以存续,但解放的可能性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推动了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但其异化和总体人的思想依然没有摆脱人道主义乌托邦理念的困扰,因此,一门为社会学奠定基础的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必须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的自相矛盾中寻找批判的切入点。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747.0 KB ] 2011.26(3)  共有 2754 人次浏览
  • 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对杨舸和王广州商榷文章的再商榷
  • [摘要]本文是针对杨舸和王广州的《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所提出的商榷意见的回应。基于杨文对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匹配所产生的选择性偏差的讨论分析以及数据再检验结果,作者对于调整数据偏差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数据论证,其结论是:杨文提出的商榷意见没有得到数据分析的支持,同时,杨文所采用的调整偏差的方法也不能有效地估计和解决作者相关研究的选择性偏差问题。
  • 作者:李春玲
  • 全文[ PDF 353.0 KB ] 2011.26(3)  共有 1532 人次浏览
  • 权力还是声望?——社会资本测量的争论与验证
  • [摘要]在个体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定位法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一种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核心特征是使用职业声望分数来计算个体社会网络中所蕴含的资源,其理论基础是声望的“功能主义”解释,即社会分工导致职业权力分化,由此导致了不同的职业声望。本研究从声望的“社会承认”逻辑出发,论述了社会分层中声望与权力的不一致性,并由此提出计算个体社会资本时,应测量网络中的权力资源而非声望资源。本研究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三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的数据,重新编制了职业权力分数,并将其与职业声望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职业权力与职业声望之间存在显...
  • 作者:尉建文 赵延东
  • 全文[ PDF 887.0 KB ] 2011.26(3)  共有 2364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
  • [摘要]以往的社会资本研究大多关注于积极效应,较少提及其可能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以浙江的绍兴和台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社会资本、融资风险网络结构和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为社会资本负面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研究发现,高社会资本会提高融资风险网络的平均中心度,降低网络破碎程度,并会致使网络凝聚程度提升,进而加剧企业间风险传染。据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发生于我国实体经济中的风险传染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
  • 作者:

    吴宝 李正卫 池仁勇

  • 全文[ PDF 1888.0 KB ] 2011.26(3)  共有 211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