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法国何以告别革命?——皮埃尔·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
  • [摘要]在西方的政治传统里,宪政民主或精英民主向来被认为是驯服民主的良方和维护自由的屏障,但根据皮埃尔·罗桑瓦龙对法国民主病理学的诊断,它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让法国告别革命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政治理性主义,也不是普选制,而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市民社会。同样,人民主权原则在市民社会的纵深发展,也是当代民主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和推进自由的主要手段。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为我们理解市场社会的缺陷、盎格鲁-撒克逊民主的局限以及民主本身的内在张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

    乐启良

  • 全文[ PDF 415.0 KB ] 2008.23(4)  共有 2090 人次浏览
  • 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
  • [摘要]晚清以政府主导的"庙产兴学"运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乡村社会各阶层所认知和实践。"庙产兴学"政策的实行,对乡村社会权力网络而言,最大的冲击是得到政府授权的学董的出现,它打破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网络结构,引起诉讼不断。晚清乡村社会新式学堂兴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地方权势转移的过程。 
  • 作者:

    梁勇;

  • 全文[ PDF 602.0 KB ] 2008.23(1)  共有 2198 人次浏览
  • 行业协会对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研究
  • [摘要]行业协会在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其外部治理来影响集体行动影响因素与集群企业集体行动意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集群企业的外生性集体行动受外生事件、外部反应、反抗意识、外部资源、组织水平及集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集群企业集体行动的意愿。同时,行业协会对于其中的外生事件、外部反应、外部资源及组织水平因素中的动员强度一向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作者:

    郑小勇

  • 全文[ PDF 692.0 KB ] 2008.23(6)  共有 1744 人次浏览
  •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 [摘要]在布迪厄看来,无意识便是对历史的遗忘。本文依循历史如何忘却自身这一问式,试图寻求社会合法自身的逻辑,并依此而形成本文的基本问题:作为知识工具的分类图式(历史忘却自身的工具方式)如何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本文认为,布迪厄认为其原因在于,象征权力强加并灌输着各种分类系统,使支配结构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从而被人接受。分类与象征权力之间因而建立起了逻辑关联,而这一逻辑关联便体现为信念关系(doxa)。因此,分类与政治便是布迪厄终生关注的问题。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752.0 KB ] 2008.23(4)  共有 1980 人次浏览
  •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本文运用2007年上海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包含着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因子;从社会融合程度来考察,城市新移民的总体水平偏低;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体现出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依次降低的趋势。相对较高的心理融合和身份融合程度,反映了作为新移民聚居地的上海为新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相对较低的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状况,则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宽...
  • 作者: 张文宏;雷开春;
  • 全文[ PDF 703.0 KB ] 2008.23(5)  共有 2577 人次浏览
  • “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
  •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旧城改造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话题。本研究从"居住权"入手,以上海市C小区的动迁过程为个案,探讨在城市改造背景下,同样作为城市居住者的大量乡城迁移人员的居住权益问题。笔者认为,大量乡城迁移者在城市改造中遭到集体性的住房排斥,他们往往是改造中的最弱势群体,缺乏利益表达和诉求的可能性。这里,笔者提出"第四方群体"的概念,并且认为,农民工的"居住权"被忽视这一社会事实的存在,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另一方面也与农民工自身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 作者:

    赵晔琴

  • 全文[ PDF 571.0 KB ] 2008.23(2)  共有 2056 人次浏览
  • 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 [摘要]福利是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人类的根本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关于福利的本质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倡导的是国家、集体利益至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承认人是根本目的,承认应该"以人为本"。但是,在个人福利与他人福利、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本文主要以黄有光和阿马蒂亚.森对福利概念的解释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本质就是个人因有真实机会实现自己有价值的功能导致的快乐、幸福。快乐、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社会发展的目的...
  • 作者:

    杨伟民

  • 全文[ PDF 645.0 KB ] 2008.23(1)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 [摘要]中国一些基层上下级政府行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执行来自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常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手段,来应付这些政策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检查,导致了实际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结果。本文从组织学角度,对这类现象提出一个理论解释。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讨论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1)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2)激...
  • 作者:

    周雪光

  • 全文[ PDF 655.0 KB ] 2008.23(6)  共有 2648 人次浏览
  • 民主与社会改革:托克维尔论社会问题
  • [摘要]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发展了他的社会理论。本文讨论了托克维尔对贫困问题和监狱改革的论述,指出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和工业及民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中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本文进而阐述了托克维尔通过民主来进行社会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揭示他在社会理论和社会改革中建立个体责任和社会纽带的道德主义关怀。 
  • 作者:

    崇明;

  • 全文[ PDF 685.0 KB ] 2008.23(2)  共有 2225 人次浏览
  • 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
  • [摘要]社会资本的测量是社会资本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集体性社会资本的测量更是大量学术争论的根源所在。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社区社会资本的多元维度测量方法,并发展出各个维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基于2006-2007年在上海市50个社区收集的数据,作者对所建构的量表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个7维度的社区社会资本测量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文章最后对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独特特征及社会资本测量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作了简要的讨论。
  • 作者:

    桂勇; 黄荣贵;

  • 全文[ PDF 611.0 KB ] 2008.23(3)  共有 2056 人次浏览
  • 退出成本、信息和冲突——以一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为例
  • [摘要]本文试图从退出成本和信息的角度分析冲突问题。作者首先对一个"拍卖20元钱"试验的结果进行理性选择分析,指出退出成本高昂和信息不足对出现高标价起重要作用。然后作者以一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为例,具体说明退出成本和信息在这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作者举例说明许多大冲突的发生是因为退出成本高昂和信息不足,而许多社会制度安排都具有降低退出成本、促进信息流通从而消减冲突的作用。 
  • 作者:

    张翔

  • 全文[ PDF 761.0 KB ] 2008.23(1)  共有 1653 人次浏览
  • 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 [摘要]本文依据作者近10余年来对中国东部和南部较发达地区村庄的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当下中国农民在本土非农化压力、城市化暴力和工业私有化境况下采取的博弈策略,尤其关注其中新出现的合作机制再生发的意义。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条件下,当农民面对不确定的生存和保障前景时,会坚持固守一条独特的公正底线——"转换生计,持续保障"。这种公正观具有其坚实的草根基础。农民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运用"韧武器"——一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即采取非对抗性的抵制方式,选择不给被"拿走"(剥夺)的机会的做法,并借助...
  • 作者:

    折晓叶

  • 全文[ PDF 800.0 KB ] 2008.23(3)  共有 2175 人次浏览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
  • [摘要]制度学派是美国经济社会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制度学派否认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理论采用的先验的、外在的理性假设,拒绝它们采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摈弃它们建构超越具体时空条件限制的"大理论"的追求,而主张发展中程的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学派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理性的社会建构和认知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是一个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国家既是行动主体,也是结构,对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它还重视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当全球化的钟摆运动出现回摆时,这三个研究方向能为我们研究中...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799.0 KB ] 2008.23(4)  共有 2153 人次浏览
  • 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老年协会在农村获得较高自主性和行动力的原因。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对社团组织的选择性管理为老年协会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发展空间,而老年协会连带性吸纳功能增强了它在农村的权威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动员能力。地方政府虽然容易转变管理老年协会的动机,从"维稳"的目标出发加强对老年协会的管理,但老年协会连带性吸纳的功能却难以在福利供给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被削弱,因而相应的规管难以在短期内奏效。
  • 作者:

    邓燕华;阮横俯;

  • 全文[ PDF 728.0 KB ] 2008.23(6)  共有 1867 人次浏览
  •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NGO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以社团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在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NGO如何利用有效的行动策略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及影响政府,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这一个案来看,采取的主要行动策略是非正式政治,这种非正式政治行动策略是在国家的底线控制与草根NGO的夹缝求生互动中产生的,尽管有其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 作者:

    张紧跟;庄文嘉;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8.23(2)  共有 2111 人次浏览
  • 网络的差异性和求职效果——农民工利用关系求职的效果研究
  • [摘要]社会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嵌入性",是社会学尤其是网络学派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针对特德.莫尔提出的一个新的网络差异性命题:针对要在某组织中实现的特定目标,一个人所使用的网络是否有用,取决于他的网络与该组织的内网络有多大关系。在该命题基础上,本文对农民工使用网络的求职效果提出了四个假设并进行检验后发现:使用内网络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显著,而使用外网络和一般性使用网络的效果不显著;在内网络型求职的个案中,获得企业负责人帮助的农民工更可能比获得工友或主管帮助的农民工拿到更高的工资,接触的联系人种类越多的农...
  • 作者:

    张春泥; 刘林平;

  • 全文[ PDF 739.0 KB ] 2008.23(4)  共有 2000 人次浏览
  • 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
  • [摘要]以往的章学诚研究往往从学术史的角度入手,把他描绘成一个对"道"的持守有独到见解的人物,本文则拟从清初社会政治生态的复杂运作出发,深入分析章学诚的思想与清初帝王进行"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考察了图书收藏与私人领域的兴衰过程,指出章学诚图书收藏和流通应归于官守的思想呼应了皇权对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的构想;其次,本文对章氏的"官师合一"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与皇权对"复三代"的追求之间有微妙的契合关系,都是进行思想控制的一个环节;最后,本文对章学诚编纂地方志...
  • 作者:

    杨念群

  • 全文[ PDF 1189.0 KB ] 2008.23(5)  共有 1773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 [摘要]根据2005年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和其他因素对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表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由维权抗争因子、利益表达因子和选举参与因子构成。社会资本的各因素对居民的政治参与起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现阶段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在个人政治接触仍然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参与方式。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499.0 KB ] 2008.23(5)  共有 1882 人次浏览
  • 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
  • [摘要]1950-2005年间,秦淮河前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前三次治理以防洪排涝为目标,后两次治理则力图改善N市的水系生态环境质量,并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以第四和第五次治理为主要分析事件,力图说明秦淮河的污染治理受到了提高或改善城市或政府形象和谋求市场经济利益的双重力量的推动。同前三次相比,国家因为经济动员的能力增加,使其保持了政治动员的潜能;而市场的力量则因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而凸现出来。相比之下,尽管在问题的形成和议论方面,社区或社会的力量已经逐步显现,但离真正影响污染治理的进程尚有相当的距离。 ...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643.0 KB ] 2008.23(1)  共有 2157 人次浏览
  • 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
  •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阶段形成的特殊阶级、性别、城乡、族群等社会结构造就了"打工妹"独特的"主体性"。消费革命的到来和消费社会的形成对于打工妹的身份认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立足于中国消费革命的社会现实,将主体性社会建构的空间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洞悉中国消费革命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分析"新生代打工妹"的独特消费模式,着重探讨"新生代打工妹"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在国家、资本与社会的合力下,在生产领域被建构成为廉价、卑微、次等的"生产主体",而打工妹们又是怎样在消费领...
  • 作者:

    余晓敏; 潘毅;

  • 全文[ PDF 902.0 KB ] 2008.23(3)  共有 2835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