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跳出原居民人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人类学的立场、提纲与实践
  • [摘要]针对西方人类学的困境,原居民人类学一直被视为极具优势的另类田野研究实践,而且是一种日益盛行的人类学研究门径。然而,透过仔细检视原居民人类学的知识论理据,兼以华人原居民人类学文献为参照,本文尝试对原居民人类学的学说进行反省,指出该学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即有把田野考察者的主体位置本质化及把身份凌驾于之上并当反省于作田野研究基础的危险。笔者二人在文中将引用个人的田野研究经历,说明原居民人类学如何在实践上往往并不一定独具优势和完美无缺。尽管田野就是自己的家乡,笔者二人还是与一般田野考察者没有多大分别,也要不断...
  • 作者:

    张少强;古学斌;

  • 全文[ PDF 836.0 KB ] 2006.21(2)  共有 1819 人次浏览
  •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
  • [摘要]本文以费孝通学术思想“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的变化经历为范例,结合社会学研究对象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倾向,论证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作者:

    苏国勋;

  • 全文[ PDF 388.0 KB ] 2006.21(2)  共有 2326 人次浏览
  •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 [摘要]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
  • 作者:

    沈原;

  • 全文[ PDF 725.0 KB ] 2006.21(2)  共有 2476 人次浏览
  • 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
  • [摘要]本文把漂泊空间(diasporicspace)放置在移民家庭领域,以home取代family进行分析,来检视成员如何于这个个人和宏观结构之间的空间中实践,重组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价值。本文所引用的空间概念分别有:1.空间呈现(representationofspace),即围绕着空间的认知;2.空间实践(spatialpraxis),即人于空间中的种种活动;3.呈现性空间(spacesofrepresentation),即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空间。另外用作分析主体实践的概念分别有惯习(habitus)和直感性实践(intuitus)。这些概念自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提出以来,一直停留在理论层次的讨论,很少用于具体的研...
  • 作者:

    林蔼云;

  • 全文[ PDF 735.0 KB ] 2006.21(2)  共有 2384 人次浏览
  • 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从观念分析向社会学视野的转换
  •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以赛亚·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分析自由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与复杂性。作者认为,伯林的自由多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具有和解包容的可能,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因此他未能提出一套清晰的关于“自由民族主义”的规范性学说。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标志着自由民族主义的实践困境,而仅仅在观念层面上做出分析疏理无法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借助具体语境下的社会学分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达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文章在最后勾勒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民族主义兴起的形态特征,指出了发展自由民族主义论述的必要性与困难所在。...
  • 作者:

    刘擎;

  • 全文[ PDF 646.0 KB ] 2006.21(2)  共有 1783 人次浏览
  • 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
  •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梳理了20世纪60-90年代西方理论界出现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西方理论界对19世纪工人阶级形成的阐释,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本文开篇就解释了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是怎样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提出问题的。然后,结合评论,详细介绍了代表性人物汤普森、霍布斯鲍姆以及埃拉·卡兹尼尔森与阿里斯蒂德·泽尔博格的理论,梳理了他们在理论脉络上存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理论的贡献、缺陷和所产生的影响。
  • 作者:

    吴清军;

  • 全文[ PDF 601.0 KB ] 2006.21(2)  共有 1970 人次浏览
  • 他者的历史与身体的政治——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 [摘要]在《危险的 愉悦》这部著作中, 贺萧以其涉猎广泛而又细致入微的“声音考古”工作,在纷繁芜杂的各种档案和文本中认真地挖掘并建构着 20 世纪中国 上海娼妓的历史 ,用扎实的研究回应着将女性主义带入后殖民理论的 主要人物美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所提出的“底层群体不能说话”的著名论断。纳入其视野的资料包括娱乐场所指南、奇闻逸事录、回忆录、文学小说、传奇故事、劝诫文字 、市政法令 、庭审记录 、改革者的禁娼 主张 、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做的性病发病率报告,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 这些资料并不囿于传统上被认为是所谓“事实”的历...
  • 作者:

    毕向阳;

  • 全文[ PDF 432.0 KB ] 2006.21(2)  共有 1808 人次浏览
  • 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
  • [摘要]同样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社会 底层与社会中间阶层和权力精英之间是否存在差别? 直到保罗·威利 斯的《学做工》(Wills, 1977) 于 1977 年出版之前 ,大多数“再生产理论家”(reproduction theorists)对此并无清晰回答, 他们在对社会各个阶层分析时往往不加区别 。与此不同 ,在威利斯看来 , 社会底层再生产的逻辑、过程和机制与其他社会等级之间存在重要区别 ,正因如此 , 使得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和以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为主要技 术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此失去基本的洞察力, 从而有必要开创一...
  • 作者:

    吕鹏;

  • 全文[ PDF 428.0 KB ] 2006.21(2)  共有 2171 人次浏览
  • 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
  • [摘要]在代际社会流动研究中,以代际之间优势的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模式成为一个普遍的模式。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社会的数据也显现出同样的模式。作者认为,已有的工业化和制度主义的解释逻辑没有对在不同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关系模式给出合理解释。作者从“再生产”和“统治”两种机制的角度,对关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711.0 KB ] 2006.21(2)  共有 2272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
  • [摘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和厦门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资本和其他因素对村民参与村级选举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是否党员和村干部等因素对村民在选举中的参与有重要影响;在社会资本的各因素中,只有社团因子和社区认同因子对村民的政治参与起着积极作用,而社会信任因子对村民的政治参与并无显著影响;选举制度的实施程度和选举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对村民的政治参与有重要影响。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级选举已经成为村民在社区事务中利益表达的重要手段,村民在村级选举中的参与是一种地域性的自主参与。 ...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676.0 KB ] 2006.21(2)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他们进入城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得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的过程。本文以自我认同为切入点,通过对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他们的自我认同失调,即大部分失地农民尚无法实现自我认同的转换。主要原因在于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于物质的搬迁,“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也阻碍了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尚待进一步检验的一个命题,即“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其社会参照系具有特定的“实践性”特征。...
  • 作者:

    张海波;童星;

  • 全文[ PDF 614.0 KB ] 2006.21(2)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