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刻画了下岗失业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参与状况与模式 ,对影响下岗失业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给出了解释 ,这包括制度因素、收入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作者通过分析发现 ,在影响下岗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中 ,制度因素最显著 ,个体因素次之 ,而收入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制度因素作用显著表明 :当前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主要是由制度障碍造成的。收入因素重要性相对不高与一般的看法及下岗失业者的自我归因相左 ,不过与个体因素一起表明 :下岗失业人员尽管面临来自制度和收入水平...
  • 作者:

    毕向阳;

  • 全文[ PDF 888.0 KB ] 2005.20(2)  共有 1833 人次浏览
  • “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
  • [摘要]关于产权制度的讨论大多是在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框架中进行的。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产权是一束权利” ,即产权界定了产权所有者对资产使用、资产带来的收入、资产转移诸方面的控制权。产权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保证了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与经济学的思路不同 ,本文从社会学制度学派的解释逻辑出发 ,提出“关系产权”的概念 ,以此来强调“产权是一束关系”这一中心命题 ,为解释产权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有关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这一思路的基本观点是 ,一个组织的...
  • 作者:

    周雪光;

  • 全文[ PDF 890.0 KB ] 2005.20(2)  共有 2384 人次浏览
  • 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 [摘要]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 ,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 ,表明了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类学探索的联系与差异的看法。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光的“西镇”(喜洲 )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 )村寨研究 ,均于上个世纪 3 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 ,分别从民族志的田野经验中提炼出有关土地制度、祖先祭祀及人神关系的分析框架。尽管研究方式各自不同 ,但总体而言 ,三项研究已共同关注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自 2 0 0 0年起 ,北京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进行“省校合作”。在这期...
  •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 全文[ PDF 727.0 KB ] 2005.20(2)  共有 1982 人次浏览
  •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 [摘要]专业性社团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团体研究中心的调查 ,作者发现 :由于国家的卷入 ,专业性社团的自主性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具有法团主义特征的社团监管体系下 ,专业性社团享有垄断地位。绝大多数专业性社团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 ,也就是所谓“由组织出面组建” ;虽然国家不再为专业性社团提供财务支持 ,但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有效地控制着专业性社团的活动。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垄断性地位 ,专业性社团大多也不积极寻求社团自主性的强化。由于国家主义的遗产 ,国家与专业性团体的这种法团主...
  • 作者:

    顾昕,王旭

  • 全文[ PDF 676.0 KB ] 2005.20(2)  共有 2236 人次浏览
  • 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
  • [摘要]本文以台北市的一个邻里社区为例 ,记录了都市居民寻求新生活意义的一段过程 ,主要讨论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的社区动员对都市社会生活与文化意义的影响 ,试图了解一个因公园保存运动激起市民参与的都市移民社区 ,其居民生活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 ,这个影响又如何改变社区运动的进程。本文认为都市居民寻求安身立命是一动态、开放且有时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 ,都市空间陌生与快速变动的特性 ,都市问题的琐碎与复杂性 ,以及都市移民离乡背井的心灵冲击 ,使得都市生活充满不确定与挑战性 ,社区运动因此代表一个集体的寻求地方感觉和在地想象的过程 ...
  • 作者:

    庄雅仲

  • 全文[ PDF 645.0 KB ] 2005.20(2)  共有 1868 人次浏览
  • 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
  • [摘要]本文是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重新解读的一种尝试。这一尝试建立在作者对经济社会学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之上 ,即这一学科应该把自己的任务限定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交易秩序 ,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学的议题应该紧紧围绕交易秩序来进行。本文归纳和整理了新经济社会学中散布的关于交易秩序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交易秩序应被理解为多向度的社会空间。这一多重空间除了包括传统的经济层面 ,还至少应包括政治和象征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维度。本文还指出 ,对于这样一个多维空间来说 ,社会网络是最好的分析载体。 
  • 作者:

    李林艳;

  • 全文[ PDF 570.0 KB ] 2005.20(2)  共有 1979 人次浏览
  • 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
  • [摘要]在讨论技术与组织关系的研究中 ,有两种基本的理论模型 ,一为技术对组织的建构 ,认为技术引入组织后会重塑组织的结构或影响组织结构的变迁 ;另一为社会对技术的建构 ,认为技术是否适用取决于技术是否适应组织的结构 ,因而组织既有的结构直接影响了技术的创新。这两种模型均因为忽视了技术的实践性而没有获得技术与组织关系的机制。通过对传统制造企业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研究 ,我们发现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是一个技术提供方和技术使用方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因其技术结构性而具有组织刚性 ,同时也因其细节的可塑性而具有组织弹性 ;同样...
  • 作者:

    邱泽奇;

  • 全文[ PDF 699.0 KB ] 2005.20(2)  共有 1936 人次浏览
  •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 [摘要]本文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 ,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 ,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 ,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紧张”走入“宽松” ,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后 ,本文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变的基本战略。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51.0 KB ] 2005.20(2)  共有 2265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 [摘要]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依据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考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状况。研究发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 ,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 ;主导声望地位评价的标准是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 ;但同时 ,相互冲突的多元评价标准仍有可能存在。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804.0 KB ] 2005.20(2)  共有 4110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