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悼念福武直教授
  • [摘要]福武直教授对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学界有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爱。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学界对福武直教授也怀有特殊尊敬的感情和特殊的爱。 早在福武直教授青年时代,他就深入到中国苏南农村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写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这样一本至今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0.5(4)  共有 1533 人次浏览
  • “城镇社会保障的实践和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 [摘要]为了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10年来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挥社会保障工作在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稳定作用,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和北京市社会学会于1990年6月20日在京联合召开了“城镇社会保障的实践和理论”研讨会。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实际工作部门的40多人参加了会议,讨论的中心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一、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问题。代表们认为:公费医疗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保证干部、职工得到其本医疗保健,又要克服浪费,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 作者:

    张志敏

  • 全文[ PDF 85.0 KB ] 1990.5(4)  共有 1569 人次浏览
  • 实证主义——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范式
  • [摘要]西方社会学自产生以来便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实证主义的和现象学的。它们相互否证,均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不是说其贡献可以等量齐观。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取实证主义倾向的或者说相比起来更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科学性上都占了优势。 本文将要探讨这一历史事实并试图弄清实证主义的这种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 作者:

    张网成

  • 全文[ PDF 488.0 KB ] 1990.5(4)  共有 2191 人次浏览
  • 早期功能主义方法论的基础初探
  • [摘要]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对后来的帕森斯(T.Parsons)和默顿(R.Merton)的结构功能主义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严格说来,后者并不是前者发展的新的阶段,因为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固有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后来为另外的一些社会学者和社会人类学者所发展,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 Brown)和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aski)所创立的功能人类学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风靡全球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功能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它对中国...
  • 作者:

    丁元竹

  • 全文[ PDF 676.0 KB ] 1990.5(4)  共有 1379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纪念会隆重举行
  • [摘要]1990年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纪念会在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纪念会的有中央有关领导邓力群同志,中国社会学界的老前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副院长江流、丁伟志、李慎之、郑必坚等同志,院秘书长刘启林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人员,在京社会学界各单位的代表,以及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新闻出版界的代表约150人参加了纪念会。胡绳同志、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都作了重要讲话。
  • 作者:

    沈源

  • 全文[ PDF 175.0 KB ] 1990.5(4)  共有 1505 人次浏览
  • 论社会质量
  • [摘要]所谓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861.0 KB ] 1990.5(4)  共有 1605 人次浏览
  • 国外学者眼中的阶级问题——记第五次社会学月谈会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五单位组织的第五次社会学月谈会,于1990年4月28日在社会学所会议室举行,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建中同志主讲“当代国外阶级理论”。 戴建中扼要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苏联及东欧学者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观点.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87.0 KB ] 1990.5(4)  共有 1161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理论的新方向——评《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
  • [摘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教授的新著《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aial Theo-ry》),于1990年3月在美正式发行。欣闻此书中文版即将在国内发行,特写此文,向社会学界提供有关本书的背景资料。 美国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是自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37年的《社会行动结构》一书问世以后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之一。
  • 作者:

    郝令昕

  • 全文[ PDF 178.0 KB ] 1990.5(4)  共有 1852 人次浏览
  • 城市妇女双重角色地位的变迁与家庭(摘要)
  • [摘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人口基金会(UNFPA)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的亚太地区“家庭未来”讨论会,于1990年4月3—5日在北京举行。讨论会系教科文组织和人口基金会为迎接1994年国际家庭年而举行的五个地区性家庭未来讨论会中的最后的一次研讨会。前四次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南撒哈拉和欧洲家庭未来讨论会,已分别于1989年2月20—28日在突尼斯城、1989年5月22—26日在墨西哥城、1990年1月17—21日在洛美和1990年2月底在维也纳举行。本次会有来自亚太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5个国家的家庭研究和其他领域,如医务、教育、建筑和文...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153.0 KB ] 1990.5(4)  共有 1717 人次浏览
  • 胡绳院长的讲话
  • [摘要]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为纪念成立10周年开会。社会学研究所是在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10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全所研究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和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雷洁琼教授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和全国社会学界的学者和专家的支持与合作分不开的。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支持和帮助过社会学所工作的专家、学者、同志们表示感谢。
  • 作者:
  • 全文[ PDF 249.0 KB ] 1990.5(4)  共有 1495 人次浏览
  • 当代日本家庭人口的变化
  • [摘要]一、导论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当代家庭人口的主要变化,进而探索家庭在最近将来的可能状态。所谓家庭人口统计的变化是指那些至少部分地由于出生、死亡、结婚和离婚等有关的最为重要的统计要素所引起的家庭变化。
  • 作者:

    森冈清美

  • 全文[ PDF 461.0 KB ] 1990.5(4)  共有 1840 人次浏览
  • 人口要素对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
  • [摘要]本文拟以1982年中国城市婚姻家庭调查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分析人口要素对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进而通过人口要素的变化,预测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 作者:

    沈崇麟

  • 全文[ PDF 384.0 KB ] 1990.5(4)  共有 1315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核心家庭的特点
  • [摘要]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家庭组织。儿子结婚后不离开父母家庭的全家合住始终是人们的追求与理想。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的组成和演变。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村长期是以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民生活贫困,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人口平均寿命短,家庭平均人口仅在4—6人之间。但是,在家庭组织结构上祖孙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却占有较高的比例。据马侠、凌仪真1981年对北京、福建、江苏、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农村凋查,1940年前后,家庭结构类型的分布:核心家庭占30%,主干家庭占43%,联合家庭占23%。...
  • 作者:

    刘英

  • 全文[ PDF 388.0 KB ] 1990.5(4)  共有 2139 人次浏览
  • 国家在家庭变迁中的作用(摘要)
  • [摘要]国家对家庭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所谓直接影响,就是国家以家庭为对象直接针对家庭或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某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施加的影响。这方面包括:(1)有关婚姻家庭的立法,如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继承法等;(2)有关家庭及与家庭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如家庭政策、生育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住房政策以及与家庭关系密切的某些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等;(3)宣传与舆论导向,即国家通过其所掌握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宣传教育系统,对其国民进行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教育,引导其国民树立其所倡导的婚姻家庭观念和道德。...
  • 作者:

    赵喜顺;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0.5(4)  共有 1217 人次浏览
  • 传统文化与社会政策对妇女初婚年龄及生育率的影响
  • [摘要] 妇女初婚年龄和生育率的变化与妇女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妇女受教育水平、劳动性质和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传统和社会政策起着比较长远的、全局的作用。 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北周(公元557—581)就有诏书规定男15、女13便应婚嫁。明清(公元1368—1911)也有男16、女14的嫁娶法令。早婚早育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据统计,我国40年代平均初婚年龄为18.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婚姻家庭,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变革的潜在要素,政府于1950年便颁布了婚姻法,作为首先贯彻执...
  • 作者:

    戴可景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0.5(4)  共有 1776 人次浏览
  • 论老有所养与中国家庭
  • [摘要]中国人历来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而这一观念主要是由孝道来维系的。这有好的一面,使中国社会具有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成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障碍。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敬老的问题。目前我国盛行的养老方式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是在解放前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社会的扶助,这与未来的“社会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 作者:

    魏章玲

  • 全文[ PDF 438.0 KB ] 1990.5(4)  共有 131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家庭问题小议(节选)
  • [摘要]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及其所主导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短短几十年里,迅速“铲平”了城市中的阶级、阶层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各种差异。人们从受教育、就业、收入、住房直到饮食、衣着都达到了“趋同”、“均等”的地步。昔日那种“门户隔离”的局面被打破,这就为青年男女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范围之外择偶成家创造了条件。再加上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知识分子到工厂和农村接受再教育,升学提干时工农家庭出生者优先等等做法,彻底摧毁了过去的社会分层结构。
  • 作者:

    ?陈一筠

  • 全文[ PDF 174.0 KB ] 1990.5(4)  共有 1299 人次浏览
  •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中国农村家庭未来的影响(摘要)
  •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家庭都是最小的农业生产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虽然有时被削弱,有时得到加强,但始终没有消失。因此,中国农村家庭的形态,与农村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中,农村家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全部变成了人民公社社员。由于他们在劳动生产、交换分配上没有自主权,又在同一基本核算单位中按工分配,20年后,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方式的差别已被拉平。
  • 作者:

    王义豪

  • 全文[ PDF 152.0 KB ] 1990.5(4)  共有 1206 人次浏览
  • 在改革中发展的我国城镇住房
  • [摘要]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1988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4015亿人民币,国民收入为1177亿人民币,人均国民收入为1100元人民币,折合300美元。 1989年4月,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1亿。在人口基数大,经济较落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既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大事,也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 作者:

    顾云昌

  • 全文[ PDF 398.0 KB ] 1990.5(4)  共有 1168 人次浏览
  • 费孝通教授的讲话
  • [摘要]各位同志: 我今天来没有想到要我讲话。我来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来祝贺我们社会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第二个是来见见老朋友,很长时间,我们老朋友都没有见面了,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讲话不是我所想做的事情,现在既然把名字写上去了,我只好讲几句话了。我不想象胡绳同志讲的那样大,关于社会学的整体问题,到底有没有社会学这个学问,这是个基本问题。我很同意,我们对基本问题,不能放松,都得要想,都用脑筋想,我不在这方面讲了。
  • 作者: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0.5(4)  共有 1580 人次浏览
 1  2